潮新聞
土豆拿來蒸煮炸炒都常見,但土豆做成的大米,你嘗過嗎?
去年11月,“土豆米”生產線在雲南省昭通市投產。研發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學家吳奇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說:“這不僅是我國第一條把新鮮馬鈴薯變成乾燥大米的生產線,也是世界第一條。之前沒有這個技術,這是我們團隊自己的技術。”今年3月,“土豆米”開始正式上市售賣,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網友們直呼“土豆腦袋狂喜!”
土豆如何巧變米?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近日,潮新聞記者趕赴昭通替網友嘗鮮“土豆米”。
記者實測:
聞著有穀物香,吃起來很Q彈
全國首條“土豆米”生產線位於昭通市巧家縣馬樹鎮,海拔超過2800米的大山,在3月中旬迎來了幾場降雪。豎著“全力書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新篇章”牌子的土地蓋上了一層積雪,積雪下面就長著“土豆米”的原料土豆。
對於在高原生長的土豆來說,現在既是播種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前幾日剛從地頭挖來的土豆,已經投入了生產。在“土豆米”生產車間,剛從生產線上下來的土豆米呈黃褐色,形狀和大小都和普通大米類似。
“現在用的是紅皮黃肉的‘合作88’品種,收穫之後就送上生產線,無需通風、恒溫、恆濕的儲藏場所,省下了很多倉儲成本。”巧家洪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巧家洪邦”)總經理李昱霖介紹,生產線每小時可處理新鮮土豆20噸。經初步測算,用2.5噸土豆配一定比例的昭通高原苦荞粉和玉米粉可以加工出1噸“土豆米”,預計年產量約為1000噸。
“土豆米”的產品配料表顯示,除了新鮮土豆,還添加了苦荞粉、玉米粉和甘油硬脂酸脂。李昱霖說,“土豆米”的烹飪方式與普通白米飯類似,可以蒸、煮,用微波爐加熱,但由於經過高溫高壓滅菌后已經熟化,所需的水量和時間均少於普通白米飯。
潮新聞記者嘗了次鮮,跟著工作人員用蒸箱蒸制“土豆米”。按照說明書,清水洗凈后無需泡水,直接倒進盤子放入蒸箱蒸制即可。25分鐘後,黃澄澄的“土豆米”出鍋。看顏色和蒸前相差不大,像是裹上了一層咖喱;聞味道,蒸熟后有了穀物的清香;吃起來,嘗不出“土豆味”,明顯區別於普通大米的是口感很“Q彈”、比較有嚼勁。
李昱霖介紹,“土豆米”並非簡單的形狀改造,“Q彈”口感源於其生產工藝。“高溫擠壓造粒+低溫乾燥”技術,重塑了馬鈴薯澱粉鏈的構型,使馬鈴薯成為米粒狀,添加的甘油硬脂酸酯又增加了黏性,使它有了類似普通米飯的“彈性”。此外,“土豆米”保留了土豆90%以上的天然營養成分,與普通大米相比,脂肪、碳水化合物、含糖量更低,蛋白質含量更高,含有的蛋白粗纖維使得飽腹感也更強,“適合糖尿病患者、健身愛好者及中老年人,也有助於培養孩子食用粗糧的習慣。”
每公斤售價30元,嘗鮮者眾多
昭通產“土豆米”3月初開始上市,目前主要線上售賣,在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均已開設官方店鋪,線下銷售管道正在接洽中。
拼多多店鋪“烏蒙昱霖食品保健旗艦店”正在售賣的“土豆米”,優惠後售價為一盒(950克)33.8元,兩盒(每盒950克)60.8元,三盒(每盒950克)83.4元。多個鏈接累計銷售超過15000單。
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作為日常主食,“土豆米”是不是有些太貴了?
“我們目前也在收集市場反饋,口味、包裝等方面之後都可能調整。”李昱霖說,如果之後擴大產能,價格有望降低,“但‘土豆米’的成本擺在那裡,不會太便宜。”
李昱霖的老本行是種薯種植,“跨界”生產“土豆米”,背後是“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迫切想要延伸產業鏈的期待。
“受種植面積、災害天氣、市場行情等影響,鮮食土豆的售價波動較大。行情最好時地頭價最高超過3000元一噸,價格低時卻只有三分之一。做成‘土豆米’後產值增加超過十倍,同時延伸產業鏈也能為企業降低風險。”李昱霖說,目前年生產“土豆米”1000噸,可實現產值3000余萬元。
全國首條“土豆米”生產線落地的機會,是怎麼被昭通“搶”到手的?多位採訪對象講述了故事經過。
一方面,被稱為“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的昭通“土豆家底厚”。據昭通市農科院院長胡徳波介紹,昭通是雲南馬鈴薯主產區,也是生產馬鈴薯最適宜的區域之一。全市有110萬戶、400萬人種植馬鈴薯,佔總人口的65%,2024年馬鈴薯種植達237萬畝、產量達350萬噸。充足的優質馬鈴薯供應,成了當地爭取合作的底氣。
另一方面,昭通的主動和誠意寫就了這段故事。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高級別專家諮詢組成員、雲南農業大學教授郭華春是“土豆米”來到昭通的“牽線人”。據他回憶,在2023年的中國馬鈴薯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學家吳奇在演講中介紹了“土豆米”。當時,由胡徳波帶領的一支參會團隊正在台下,很快找到郭華春引薦。
“最開始研發團隊用的就是市場上銷售的土豆,他們也想更加了解這個行業。我們去了雲南不少土豆產地瞭解、對接,其中昭通最積極、有誠意,很快決定投資680萬元建設生產線,其中鄉村振興銜接資金480萬元,企業自籌200萬元。”郭華春告訴潮新聞記者,行動最快、主動作為,是昭通能爭取到合作機會,讓這條生產線落地的重要原因。
輔糧變主糧,背後是“一盤大棋”
不少網友納悶,喜歡土豆的人為什麼不直接吃土豆呢,將“土豆米”推向市場的意義何在?它究竟算是土豆還是大米?
被學生昵稱為“土豆教授”的郭華春給出了答案:土豆變大米,由輔糧變主糧,實現薯類雜糧的主食化和產業化。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關於食物的“一盤大棋”。2025年中央一號檔提到,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已經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提及大食物觀。
“‘土豆米’突破了‘向耕地要糧食’的傳統思維,實現了‘向加工要糧食’。”郭華春說,土豆的優勢在於畝產高、生長不“挑地方”,但新鮮土豆80%左右是水分,放著時間長了會發芽,不能長期保存。而“土豆米”則揚長避短,保留了土豆90%以上的天然營養成分,不僅可以長期儲存,還能適應更多人的口味。
事實上,國家對馬鈴薯的重視由來已久。2015年,我國提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旨在讓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第四大主糧作物。
“這可不是說忽略個人口味和喜好,一定讓所有人都培養雲貴人民的飲食習慣,天天吃土豆。”郭華春解釋道,馬鈴薯主糧化實際上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像饅頭、麵條、米飯一樣的主食。
於是,從2015年起,平時以蔬菜形象出現的馬鈴薯,開始轉化為土豆麵粉、土豆麵包、土豆粉條等產品試水市場。
郭華春介紹,這些產品的製作過程基本是先將土豆加工成全粉,再二次加工為麵條、饅頭等,兩次加工,成本自然就提高了。而“土豆米”是土豆直接加工成“米”,是“學科交叉碰撞出的新質生產力”。
初上市就獲得關注的“土豆米”,是否能提高供應量和市場接受度,在“主糧江湖”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郭華春等多位採訪對象認為,儘管目前“土豆米”面臨著價格高等問題,但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和健康飲食潮流的大背景下,其市場前景依然廣闊。
根據市場反饋,“土豆米”頗受中老年群體青睞。胡徳波認為,在愈發重視“體重管理”的社會背景下,“土豆米”低糖、高膳食纖維含量,很是適配糖尿病患者、減肥及健身人群的需求。
要想做大市場,產量得跟上。“目前全國共有兩條‘土豆米’生產線,分別位於深圳與昭通,年產量均為1000噸。土豆米要想全面打開市場,需要更多企業參與共同做大市場。”郭華春向潮新聞記者透露,“土豆米”上市之後,來自雲南、寧夏、山東等地的不少企業也開始尋求合作。
郭華春正準備在擴大土豆米的應用場景上做文章。在他看來,土豆米在作為自熱米飯、特醫食品等方向上都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