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簪花古道上,作家王雨分享新作《向死而生》
更新于:2025-03-26 12:51:43

“‘向死而生’是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的哲學理念,我把它用作了我的書名。”3月25日,春光明媚,南岸區海棠溪街道敦厚街社區簪花古道上,重慶作家王雨攜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向死而生》,向現場的文學愛好者們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

▲活動吸引了文學愛好者的參與。記者 蘭世秋 攝

此次活動由南岸區作協、海棠溪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辦,也是海棠溪街道“黨建統領聚合力 文學春風進基層”志願服務系列活動之一。

▲王雨現場分享創作心得。記者 蘭世秋 攝

王雨是中國作協會員、重慶市作協原副主席,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填四川》《開埠》《碑》等。《向死而生》由重慶出版社出版,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了腦癱患者俞帥奇與病魔抗爭的故事。俞帥奇面對艱難的現實,不氣餒不放棄,克服種種困難堅持鍛煉和學習,最終考上大學,直至成為博士。在這個過程中,俞帥奇的家人朋友,都對他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小說引人入勝,催人淚下。

活動現場,王雨表示,接到重慶出版社的邀約創作這部小說時,他已經知道生活中許多腦癱患者的勵志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在走向生命的倒計時,小說的主人公俞帥奇的人生之路又走得格外艱難。俞帥奇在參加高考時所寫的滿分作文標題是《給生活加點糖》,這也是我想通過這部小說傳遞的,‘向死而生’實質上是激揚和珍視生命的價值,鼓勵每一個人活好每一天。”

不少關於《向死而生》的書評都提到這部小說的療癒作用,文學評論家藍錫麟在讀完這部小說後感慨《向死而生》傳遞了愛與希望:“對於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著名見解,毫無疑問,王雨領悟了,認同了,進而就以此為題,讓他筆下的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形象生動地演繹‘向死而生’的哲理。我從不悲觀,更不厭世,我常說活著挺好,早已經決意活好每一天。但我以往並不知道海德格爾其人其論,這一次多賴王雨小說《向死而生》,渾如找到了一位異時異域的知音。”

▲參加活動的作家及文學愛好者合影。主辦方供圖

活動現場,重慶新聞媒體作協名譽主席許大立認為,王雨是著名的醫學專家,他充分調動了熟知的生活積累,既有精湛廣博的專業知識,又有靈感突來的幡然醒悟,寫出了一個腦癱患者的掙扎與奮鬥。他用切身體驗和樸實通曉的語言繪就了一個腦癱患者20多年全景式的成長歷程。

許大立稱,近幾十年來,社會對殘疾人的態度也發生著轉變,由漠視到同情再到實質性幫扶。而經濟發展、醫學進步也給殘疾人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希望。殘疾人的求學、工作乃至情感生活無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和這個時代同步前進。“這些都在小說中有所體現,尤其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