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真的學了沒用嗎?
前不久,以文科見長的復旦大學將文科招生壓縮近一半的消息,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如果連復旦都開始縮招文科,文科發展似乎真的岌岌可危。早前,“文科是服務業”“AI來了,文科完了?”“文科全球倒閉潮”等關於文科式微的話題,一度傳得沸沸揚揚。
當就業壓力與熱愛的衝突確鑿地橫亙在眼前,文科學子們要如何抉擇?當科技浪潮洶湧澎湃,我們應如何審視“人文學科”存在的價值?
▲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學習強國
毋庸諱言,近年來,文科縮招確實是事實。那麼,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
近二十年,由於開設文科專業“投入少、速度快”,我國文科進入了快速擴張階段。數據顯示,在大學擴招前的1997年,本科教育畢業生中,文科佔31.2%,理科為68.8%;到了2021年,文科佔比增加到51.9%,超過了理科的48.1%。由此可見,當前我國本科階段的文理佔比大致為1∶1,且近年來有文科相對佔比超過理科的趨勢。
與此同時,文科大規模擴招的弊端也逐步體現出來。比如,部分高校的文科課程設置不專業,授課內容脫離時代,就業前景不明。那麼現在文科縮招,不失為一種糾偏措施。尤其是對於過去“一窩蜂”辦文科的院校來說,如果一些文科專業水分含量高,改革不妨大刀闊斧一些。
不止我國,從全球範圍來看,文科縮減也是事實。比如,去年3月,英國肯特大學宣佈逐步淘汰6個學科領域的課程,包括藝術史、人類學、健康與社會關懷、新聞學、音樂與音訊技術、哲學和宗教研究。
但以此斷言文科無用,甚至失去意義,乃是一種誤讀。有專家認為,當下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很多國家對科技創新愈發重視,尤其是在實用主義導向下對理工科投入更多,開始縮減文科。但從長遠來看,文科撤退只是一個短期現象。
▲重慶大學國家(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課堂上配備了有感測器等部件的教學機器人。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文科與理科並非此消彼長的二元對立,越是科技進步,我們越是需要發揮人文學科的智慧與溫度。
人文學科的“無用之用”里有深沉的慰藉。當下,文科就業弱勢確是現實,但以薪酬回報來評判專業價值,本質上是一種短視的功利主義。
顯然,找個好工作、掙更多錢,從來不是生命的全部,不少人選擇文科是出於對文學、藝術、歷史等領域的熱愛。文科的學習能夠説明大家明辨是非、開闊視野,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周圍的世界。這種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不僅帶來內心的慰藉,也讓我們在面對社會焦慮和不確定性等“穿林打雨聲”時,仍可以保持“吟嘯徐行”的樂觀與淡然。
另外,無論是道德修養還是素養提升,人文學科都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大寫的人。
人文學科傳承著美美與共的文化之美。人文學科不僅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更塑造著一個民族的燦爛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文科的價值絕非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文明存續的剛性需求。
人類擁有著無數的文化瑰寶,學好人文科學,才能將我們的文化在傳承中發揚光大。比如,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傳承和弘揚“冷門絕學”等,都需要人文科學的系統研究與探索。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加強電影、動畫、文學、詩歌等豐富優秀文化產品的供給,同樣離不開大量優秀的文科人才。
人文學科是文明進步的基石,對經濟社會至關重要。“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人文科學不僅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精神指引,也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回望過去,人文科學一直是推動社會治理、填補社會縫隙的重要力量。古希臘哲學家通過探討正義、道德和政治制度,為西方文明打下了思想基礎;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為中華文明提供了多元的思想資源;現代社會通過完善與普及法律制度,促進了公平與正義……
眺望未來,在科技飛躍的巨變中,仍需要我們以人文科學為錨點,為技術校準發展航向。比如,人工智慧的發展引發了倫理問題,人臉識別帶來的隱私憂患,演算法讓人們迷失於資訊繭房……這些我們都需要通過人文學科的深度介入,賦予技術以靈魂與溫度。
人文精神的邊緣化,可能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平庸化、價值的空洞化。當下,通過技術進步來建設一個美好世界是很美好的,但我們必須思考,對於人而言,什麼樣的世界才是更美好的。
▲3月20日,重慶交通大學,眾多畢業生現場諮詢、面試崗位。記者 鄭宇 李志峰 攝/視覺重慶
當人工智慧浪潮來襲,我們最應該追問,今天的中國需要怎樣的文科?我們要培養怎樣的文科人才?
文科不能簡單裁撤,而是需要培育跨界融合的新文科。今天,文科的發展不僅需要自身的創新與突破,更需與科技、經濟、文化等多領域深度融合。早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佈《新文科建設宣言》。其中就提到要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
比如,科學哲學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説明釐清智慧的本質與邊界。隨著使用者對內容需求的個人化和多元化,傳播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內容創作能力,還需掌握數據分析、使用者心理洞察等技能。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跨文化學者、商業人才和語言人才的貢獻尤為關鍵。
大學不僅要培養有用之才,更要培養學生成為文明之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於塑造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傳授技能或知識。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教育看作是給經濟社會輸送更多有用的“螺絲釘”,還要致力於人的啟蒙與成長。
比如,面對資訊爆炸與資訊繭房並行的時代變化,我們需要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對經驗多樣性的認識以及人文主義的關懷。通過價值引領和文化傳承,致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既有能力又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相比“文理之爭”,更應思考如何讓真正熱愛文科的年輕人能夠實現夢想。文科生具備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底蘊,這些都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如何讓他們的核心競爭力轉化為生產力,值得重視。
比如,可以通過對非遺傳承、文化創意、遊戲電影、網路文學等產業的重點支援,拓寬文科生的就業管道。此外,還應積極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文科研究注入新活力。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讓文科生們可以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大放異彩。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崇高的追求,維持著生活所必需。但詩歌、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之所在。”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欣喜與憂慮總是如影隨形,只有堅持以人文作為科技發展的錨點,我們的世界才能一直充滿人的尊嚴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