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右一)的粉蒸肉香氣引得食客連連讚歎:“張三扣碗,幾十年味道沒變過!” 記者 彭瑜 攝
3月23日中午,忠縣野鶴鎮萬忠路82號仁義餐館內,78歲的張攀仁正將熱氣騰騰的扣碗端上桌。粉蒸肉的香氣引得食客連連讚歎:“張三扣碗,幾十年味道沒變過!”
這份不變的味道,源自張家三代人的堅守。張攀仁因家中排名老三,人稱張三。這家餐館就是他開的,其扣碗因為味好、量足,毗鄰的萬州人都經常慕名而來,還有北京、上海的食客吃后回頭快遞購買。
“冬天一天要吃5頭豬,夏天兩天吃一頭豬。”野鶴,一個地處忠縣與萬州交界的偏遠小鎮,張三扣碗為啥生意這麼紅火?“偽劣食材不買、錢財貨款不欠 、一飯之恩不拒。”46年,老人這份“貨真價實”的“三不”承諾,點亮了舌尖上的良心。
食材之誠:寧可少賺不賣偽劣
扣碗是川渝地區民間一種特色菜餚,味道醇正、口感鮮美、經濟實惠。每逢紅白喜事,當地群眾都要製作扣碗待客人。
張三祖上一直居住在野鶴場上,數代廚藝相傳,最拿手的就是扣碗。7歲那年,他開始跟著爺爺學做廚藝,不到10歲就學會了做扣碗。
“爺爺告訴我,開店講的就是貨真價實。”張三回憶,曾經兩三次,有人低價出售病死豬肉,被爺爺嚴詞拒絕。爺爺言傳身教,還手把手教他辨別死豬肉、母豬肉、種豬肉,再三叮囑,“寧願少賺,也不買偽劣食材!”
1962年,爺爺去世,張三關掉了餐館,但他們家的扣碗一直是當地群眾心心念念的美食。1979年,張三又將餐館開了起來,並把爺爺“不買偽劣食材”的祖訓刻入經營骨髓。
46年來,張三對選料、加工製作、煎炸烹飪等過程進行全面創新,先後推出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肥腸、粉蒸羊肉、粉蒸豆腐、粉蒸蘿蔔絲、燒白、蒸蛋等30餘個不同風味的扣碗,唯一不變的是他一直堅持購買真材實料。
“材料買得貴,飯錢收得便宜。”廚師何東權稱,張三進貨,每個雞蛋一塊五角錢,他主動給兩元;180元的貨款,他直接給200元。但在食客算帳時,180元他就只收150元。他粗略統計,“相比其他餐館,張老闆一年要少收入50余萬元。”
張三不但在價錢上“多付少賺”,還在分量上“加量不加價”。過去,張三做的是小扣碗,食客吃得意猶未盡。鄉下人油水需求大,他乾脆改做大扣碗,每碗用肉達1.2斤,但價格卻沒漲多少。
有人說張三笨,但他自有“生意經”:長期的買賣,進貨價錢高點,賣家才不好意思賣偽劣食材;飯價不高,光顧的客人才會更多。
“菜品好、價格低、客源廣,才是長久之道!”他笑道。46年來,這份“寧虧不假”的堅持,讓他的扣碗吸引了外地食客常年快遞訂購。
待人之誠:員工工資從不拖欠一分
1982年,張三的餐館日客流破百。人多了,張三忙不過來,雇請了第一個洗碗工。到1986年,他的餐館共請了兩個廚師、兩個洗碗工。
那時政府一般幹部月薪才20來元,他每月給洗碗工就有10元、廚師15元。為啥開這麼高的工錢?張三坦言,要想扣碗味道好、品質好、顧客多,僅靠他個人辦不到,還得大家一起努力。
▲78歲,張三還在親自為顧客端菜。 通訊員 田小玲 攝
“碗洗不乾淨,菜再好也噁心人。”張三深知,唯有讓員工“把店當自家”,才能守住品質 。於是,“錢財貨款不欠”又成了張三的第二個承諾。 他透露,“不欠貨款,商家才會保證食材品質;不欠工資,員工才會巴心巴腸干。”
46年後,這份承諾演化成更動人的溫情:廚師月薪6000元、服務員4200元,遠超當地平均水準;疫情期間,生意不景氣,年收入不到50萬元,張三借錢也不裁員降薪。
“我們還帶薪休假呢。”服務員張明珍告訴記者,家中有個大事小情,有時甚至耽擱時間長達七八天,張三都會准假。儘管要會花錢請臨時工頂班,但他從不扣錢,工資一分不少照發。張明珍說,“我們也知趣,辦完事立馬返崗。”
到現在,張三的餐館請了兩位師傅、三位服務員,他們都在店裡幹了10年以上。
“張老闆說話算數,我們自然拚命幹!”何東權來自萬州,從20歲小夥干到年近五旬,25年未離崗。他說,“我們都把餐館當成自己的家了。”
對供應商,張三同樣“不欠分毫”。食材老闆資金周轉困難,他還提前支付貨款。“別人催債,他反而雪中送炭。” 張明珍說。這種“雙向誠信”換來的是穩定供應鏈。
大愛之誠:一飯之恩善行暖心
張三的仁義餐館,不是每位顧客都付飯錢,有的人只管吃飯,不用埋單,就像在自家吃飯一樣。
52歲的胡太平就是其中之一。20歲那年,他被土牆砸中后,經常頭痛、手腳痛,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父母年邁,他又不能幹體力活兒,只好靠撿垃圾為生。
2004年,胡太平因長期饑餓暈倒在張三店門口。張三當即承諾:“一日三餐免費,吃到你站起來為止!”
就這樣,每天早中晚,胡太平都到張三的餐館吃飯,燒白、粉蒸、炒菜、蒸蛋花等隨便選。到2007年,胡太平從面黃肌瘦的拾荒者,轉變為廢品收購老闆,主動請求不再免單吃飯。
“沒有張老爹,我早餓死了。”現在,胡太平在野鶴場上買了樓房,將父母也接到身邊照顧。
這樣的故事在野鶴鎮比比皆是:智障青年張元龍免費吃15年直至去世;五保戶沈佩發十年免單......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野鶴鎮五保戶有50餘人。只要他們到店裡吃飯,張三就免單。現在,政策越來越好,五保戶吃住不愁了,免單的就少了。
“爺爺說,一頓飯能保命。”張三將祖輩的善舉制度化:80歲以上老人、五保戶、困境人群免單。有人質疑他“做慈善虧本”,他卻算起另一筆賬,“食客因感動而口口相傳,帶來更旺客流。”
如今,張三的兒孫皆事業有成,他仍守著自己的餐館。開餐館40多年,遺落在店裡的現金、手機、皮包等,累計價值近100萬元。但張三總是千方百計物歸原主。
“金錢只是個數位,信守承諾,讓鄉鄰吃飽吃好,就是我的責任。”張三莞爾一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