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常體溫就穩穩地卡在 36 - 37℃之間,雷打不動?要是我現在告訴你,這看似板上釘釘的事兒,早就悄悄起變化了,你會不會驚得瞪大雙眼?這體溫的變化可不簡單,它跟咱的免疫力、生病風險,甚至癌症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不是好奇心瞬間爆棚?別著急,下面就跟著我一起,深挖體溫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回溯到 1851 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溫得利希那可是下了苦功夫,收集數萬名病人腋下體溫,日夜鑽研後得出人類正常體溫約 36 - 37℃,此後這就成了大家信奉的圭臬。
但時代進步,醫學研究高歌猛進。近年,新研究如璀璨新星挑戰傳統。2020 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裘莉?帕森內特教授團隊大顯身手,鑽進海量醫學資料,對比美國內戰後退伍軍人病例、不同年代健康檔案等,涉及約 50 萬次體溫測量。驚人發現來襲:人類體溫逐漸走低。2000 年前後出生男性比 19 世紀初出生男性低約 0.59℃,每 10 年降 0.03℃,女性自 19 世紀 90 年代起也降了 0.32℃。
為啥會這樣?原因有三。醫學進步與衛生改善,讓慢性感染少了,身體少 “打仗”,體溫自然下滑;居住環境大變樣,空調暖氣伺候著,身體不用費力調節,耗能少,體溫跟著降;現代人運動少、壓力大,基礎代謝低,皮質醇激素搗亂,體溫也萎靡不振。
健康圈有說法:體溫每降 1℃,免疫力降 30% 以上;亞健康時升溫 1℃,免疫力增 5 - 6 倍(正常範圍內)。靠譜不?天津中醫藥大學趙建國教授有見解。
一般而言,體溫略低可能削弱免疫力。為啥?體溫低,身體代謝 “小馬達” 轉得慢,血液流得緩,白細胞 “衛士” 反應遲鈍,遇敵難招架。不過偶爾偏低多是生理原因,像運動量少、壓力大、久居空調房,讓體溫調節中樞 “犯迷糊”。當然,貧血等疾病也會拉低體溫。
那體溫高點就好?非也!體溫升高是雙刃劍。一方面助力部分免疫細胞,殺敵微生物;另一方面,NK 細胞 “鬧情緒”,活性降,還打亂身體節奏,致代謝、消化、神經紊亂,人沒胃口、失水,抗病力反降。
常聽人講,長期不發燒感冒的人免疫力差,易患癌。真的嗎?先搞清發燒原理,它是免疫系統對病原體 “警報”,細菌等入侵,白細胞釋放物質,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身體產熱、散熱 “作戰”。
長期不發燒是免疫力低?沒依據。有人免疫系統超強,病原體露頭就被剿滅;有人防護好,病原體少、毒性低,無需發燒解決;也有人免疫應答遲鈍,病毒肆虐燒不起來。
至於長期不發燒易患癌,更是謠言。平常身體好、一查癌症的,多因小病不當事,大病反差大,讓人誤判。常發燒感冒的,病憓恹,得大病不顯眼。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