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的閱讀,友情提醒: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問診。
我們的身體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發生一連串的轉變,這些轉變時常被錯誤地視作疾病,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及過度治療。
實際上,部分被視為“疾病”的狀況僅僅是老齡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而過度醫療非但無益,還可能給身體帶來傷害。
今天將給大家介紹老年人常見的三種被誤解的“疾病”,並提供避免過度治療的方法,同時指出老年人在養生過程中容易陷入的誤區。
人們身體的各項機能,會因為年紀的增長,逐漸出現衰退現象,普遍會感覺到體力不再如年輕時那樣充沛,健康情況也變得越來越脆弱。
這種變化不僅僅是身體機能的退化,也包括了心理和生理層面的雙重影響,導致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疾病困擾,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此趨勢並非偶然,實乃衰老進程里一系列複雜生理與心理變化所導致。
生理變化是衰老過程中最為顯著的表現,影響了老年人的身體各個系統。
免疫細胞的功能逐漸減弱,身體對抗感染的速度變慢,使得老年人容易患上各種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等,這些疾病在老年人身上往往會表現得更加嚴重。
根據《免疫學雜誌》中的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顯著增加。該研究發現,超過65%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首次發病年齡大於60歲,且老年患者的癥狀往往更為嚴重,病程更長,且治療反應不如年輕患者理想。
除了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的衰退也是衰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老年人的心臟泵血效能漸趨衰退,心肌柔韌度下降,血管壁日益殭化,這致使血液迴圈受限。
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問題的出現頻率大幅上升,對老年人的健康構成了重大風險。心血管系統的退化不僅影響了血液的迴圈效率,還可能導致心臟負擔增加,最終引發心力衰竭等更加危急的狀況。
神經系統的退化是衰老的另一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大腦功能逐漸減退,記憶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可能受到影響。
不少老年人面臨著注意力分散、反應能力下降的困擾,並且,其中一部分還可能進一步罹患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失智症類型,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極大地削弱了患者的認知能力,同時也給家庭成員造成了深重的看護責任。
年歲的增加,還會讓老年人的新陳代謝進程變得遲緩,從而使得他們對營養物質的吸納能力和運用效率逐漸減弱。這不僅提升了老年人面臨營養不良狀況的可能性,還容易誘發多種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問題在老年人中尤為常見。
除了這些生理因素,老年人通常還面臨著長期慢性疾病的困擾。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長期影響著老年人的健康。這些慢性病常伴有多種併發症,這不僅會增加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而且極大地削減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慢性疾病的存在不僅會帶來疼痛和不適,還可能導致老年人長期依賴藥物,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可能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負擔,加重健康情況的惡化。
一般情況寫,當老年人遭遇身體不適時,他們會尤為關注自身健康,積極尋求治療以解決健康問題,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並非所有疾病都適宜過度治療,這一點需引起廣泛重視和理解。
對於老年人而言,雖然要重視身體情況,但有一些“疾病”,只是身體衰老的表現,如果過度治療反而會給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具體如下:
第一種:骨質疏鬆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約有30%的女性及12%的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女性骨折的可能性為男性的兩倍之多,骨質疏鬆讓她們的骨骼變得格外脆弱,從而極易受損。
另外,老年人會經歷關節日漸僵硬的過程,這一過程極大地束縛了他們的行動能力。
許多人將骨質疏鬆視為一種嚴重的病理狀態,認為只要發現骨密度下降,就必須立即進行藥物治療。出於這種誤解,許多老年人盲目補充高劑量的鈣片或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企圖快速改善骨骼狀況。
過度補鈣或許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像高鈣血症,致使身體產生疲勞、噁心,甚至心律異常等狀況。
高鈣水準還可能增加腎結石的發生風險,對腎臟健康造成長期威脅,同時也可能導致血管鈣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至於抗骨質疏鬆藥物,不當使用可能引發胃腸道不適,如腹痛、噁心等,更有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例如非典型骨折或頜骨壞死。
由此可見,盲目依賴藥物治療不僅無法解決骨質疏鬆問題,還可能對健康造成進一步損害。
第二種:視力下降
老年人常見的視力問題主要包括老花眼和白內障,這兩種情況多是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自然表現。眼球晶狀體彈性漸趨減弱,致使其難以快速調整對焦能力,觀看近物時頗感費力,這就是老花眼的主要成因。而白內障則是晶狀體逐漸變得渾濁,影響光線通過眼球,導致視物模糊、眩光等現象。
雖然這些視力上的變化或許會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然而其未必就預示著嚴重的病症。
許多老年人因對視力問題過度焦慮而採取極端措施,比如頻繁更換眼鏡、過早接受白內障手術,甚至盲目嘗試一些未經驗證的“護眼方法”。頻繁手術可能增加術后感染、晶狀體移位等併發症的風險。
正確面對視力變化,老年人應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佩戴適合的矯正眼鏡,同時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保護眼睛免受過度疲勞。
第三種:記憶力減退
許多老年人可能會注意到,自己變得更容易忘記剛剛完成的事情,或者一時想不起熟人的名字。這種輕微的記憶力衰退,大多源於大腦的自然老化,乃是神經元功能衰退、信息處理效率降低的結果。
這類變化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與阿爾茨海默病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並不相同,也不一定是健康惡化的信號。
而有些老年人因為對記憶力問題的擔憂過度,將普通的健忘誤解為失智的早期癥狀,甚至因此急於尋求各種治療方法。
一些人盲目依賴所謂的“健腦”補品,認為它們可以快速恢復記憶力,但實際上,這些產品大多缺乏充分的科學支援。
更糟糕的是,長期濫用這些補品可能給身體帶來額外負擔,尤其是對肝臟和腎臟的代謝功能造成隱性傷害。應對記憶力減退,老年人無需恐慌,更不必急於用藥。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老年人該如何防止過度治療呢?
許多老年人因擔憂健康情況而傾向於追求積極治療,甚至可能陷入“過度治療”的陷阱。而盲目用藥或不必要的治療不僅無法改善健康,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副作用,甚至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那麼,老年人該如何規避過度治療,科學地維護健康呢?
其一:警惕濫用藥物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濫用藥物會對身體帶來沉重負擔,尤其是老年人,其肝腎功能已較年輕時減弱,藥物代謝能力下降。
一些老年人為了緩解輕微不適,自行服用過量的止痛藥、安眠藥或補品,可能導致胃腸道損傷、肝腎負擔加重,甚至引發藥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應。為避免濫用藥物,老年人應堅持“按需用藥,規範用藥”的原則。
其二:慎重對待手術和治療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減弱,這使得他們在接受手術及其他侵入性醫療手段時,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一些輕微問題如膝關節輕度不適、視力模糊等,可能通過非手術手段得到緩解,但不少人為了“快速見效”,急於手術治療。
事實上,許多手術本身存在一定的併發症風險,如感染、術后恢復困難等。
在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時,老年人應綜合考慮治療的必要性,瞭解疾病是否會威脅生命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諮詢醫生治療可能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副作用,評估自身是否能承受這些風險;多瞭解非手術療法或保守治療方式,如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等,有時它們能帶來同樣的療效。
其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過度治療的另一原因是老年人希望通過外部手段快速解決健康問題,而忽視了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根本影響。實際上,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保持身體機能的良好狀態及有效推遲衰老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確保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避免過量攝入鹽、糖和脂肪。規律的低強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游泳等,可以增強體力、改善心肺功能,同時對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
高品質的睡眠是身體修復和恢復的重要環節,老年人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依賴安眠藥。保持與家人、朋友的聯繫,參加社區活動,有助於減輕孤獨感和焦慮情緒,提升整體幸福感。
老年人過度治療往往是對健康狀態的一種過度反應,尤其是在一些常見的生理衰退現象面前,更是容易誤入誤區。
面對骨質疏鬆、視力下降和輕度記憶力減退等問題,老年人應理性對待,不必輕易選擇過度治療,而應採取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預防措施。
為避免過度治療,老年人需警惕藥物濫用,審慎抉擇治療方案,同時應堅守健康的生活習慣。
1、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研究所.類風濕關節炎前沿進展.2023
2、人民網.如何給中老年人免疫力充滿電?主動免疫積極預防是關鍵.2023-12-15
3、醫學期刊.身體成分和衰老:INSPIRE 研究 20 至 93 歲人群的橫斷面結果.2024
4、大眾衛生報.如何有效防治老年人常見疾病?.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