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腸鏡檢查中,腸息肉是最為常見的一個診斷專案,據相關報導顯示,在普通人群中,腸息肉的檢出率已經超過了33.33%,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腸息肉的檢出率還會明顯升高,特別是在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群體中,此檢出率會達到近50%。
在臨床上,超過90%的腸癌幾乎都與腸息肉的發展息息相關,腸息肉就如同種子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生根發芽。
那麼,關於腸息肉,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應對它呢?關於它的這些知識,我們應該儘快瞭解。
1.為什麼說腸息肉是腸癌的種子?
就目前為止,關於腸癌形成的具體原因還不是十分明確,但極有可能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等的協同作用密切相關。不過,腸道息肉卻是目前為止被公認的腸癌癌前病變病症,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全球流行病調查的相關結果表明,在腺瘤性息肉發病率較高的地區,其腸癌發病率也處於 居高 水準。
而通過系統的病理觀察,我們也能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息肉在演變成癌症的過程中,往往是呈持續發展的狀態,此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息肉癌變。
整個發展的過程,速度比較緩慢,通常在5-15年之間,而且相關癥狀也非常隱蔽,在息肉階段,90%以上的患者都沒有任何明顯的異常不適。
2.哪些人更容易長腸息肉?
首先是年齡較大的人。前面已經提到了,腸息肉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而有所上升,癌變幾率也同樣會有所升高,對於40-59歲之間的人來說,患病率最高可達39%,而過了60歲的人,此概率可高至52%。
其次是喜歡吃紅肉的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紅肉包括牛肉、羊肉等,而據相關醫學統計研究表明,紅肉攝入率高是腺瘤性息肉的一大危險因素,被多數學者視為腸癌的發病誘因之一。
最後是長期便秘的人。對便秘的患者來說,往往好幾天才會排一次便,而隨著糞便在腸道內儲存時間的不斷延長,所產生的毒素也會越來越多,這就會導致腸粘膜患上慢性炎症的幾率增加,進而更容易長出腸息肉。
3.發現腸息肉應該如何處理?
腸息肉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有極少數息肉由於其表面糜爛或者受到了糞塊的擦傷會出現無痛性出血,而且有些腸道息肉,比如炎性假息肉,還有自動消失的可能性,但是,絕大多數腸道息肉仍然是腸癌的種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聲無息的轉變成癌症。
即便有些腸道息肉在其初期是良性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轉變成惡性,尤其是基底寬、個頭大的腸道息肉,發生癌變的可能性會更高。因此,當大家發現自己長有腸道息肉時,一定要儘快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切除等治療,即便只是患有炎性息肉,也最好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