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王叔是一名退休教師,最近出現厭食、上腹脹痛的癥狀,他以為是消化不良,但吃了胃藥也不見改善,於是便到醫院求診。經過抽血和CT檢查后,王叔被診斷為肝癌。
王姨今年62歲,身子骨還算硬朗。本已停經的她,上個月陰道開始有褐色的分泌物。剛開始還不以為意,直到最近陰道出現異味才就醫。經過HPV和TCT檢查后,王姨確診為宮頸癌。
張大伯已經64歲了,退休後,就在家裡帶孫子。最近幾個月他老是咳嗽,吃了止咳藥還是咳,還會經常氣喘、胸痛。到醫院做胸片檢查后,發現肺部有小結節。再進一步做肺部CT、活檢等檢查后,張大伯被診斷為肺癌。
三位老人都是60歲左右,剛退休不久便確診為癌症。60歲和癌症之間存在什麼關聯嗎?
國家癌症中心雜誌(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在2020年12月曾發表了一篇題為《2015年中國癌症發病與死亡統計》的研究論文。研究數據發現,我國男性和女性癌症新發病例數都在60-64歲達到高峰。
羅馬非一天建成,癌症也不是一天得上的。退休後之所以容易患癌,其實跟退休前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
1、年輕時肆意妄為,不注意愛護身體
很多人在年輕時,以為年輕就是資本,想喝酒就喝酒,想抽煙就抽煙,還經常熬夜玩通宵,甚至多年來都沒做過一次體檢。
等到退休的時候,才開始有時間有經歷關注自己的身體,才發現年輕時埋下的“地雷”逐一開“炸”,連癌症也跑來趁熱鬧。如果年輕時沒有做好保健,患癌的風險就會大大提升。
2、心理變化大,情緒容易波動
退休后,不僅身體機能趨於老化,心理也會發生巨變。由於還沒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方式等,有的人會產生悲哀、抑鬱、焦慮、恐懼等情緒。再加上大多數人是在50-60歲進入更年期,在荷爾蒙的影響下,情緒波動大。如果本身就有基礎性疾病,再加上消極情緒,身體就很容易垮掉。
3、身體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也會慢慢退化。到了60歲後,身體機能也步入老化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消化能力等等都會衰退,免疫力也會隨著老化而降低。此時,一些小疾病稍不注意就可能要命,更何況人人都怕的癌症。
二、為啥我國癌症很多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很多人都會疑惑,明明我年年做體檢,也沒發現異常,為何如今卻查出癌症晚期呢?
1、體檢的項目不對
大多數癌症早期沒有特異性的癥狀,只通過檢查才能發現。但是,很多人參加的體檢,只是基礎的健康檢查,並不包含專門針對癌症的體檢專案。
例如,早期肺癌只有做胸部CT才能發現,而大多數人在體檢時做的是胸片檢查,無法查出早期肺癌直徑不足1釐米的病灶。大腸癌只能通過腸鏡檢查來發現,大便常規、腫瘤指標CEA這兩種檢查都有可能出現漏診。早期胃癌和食道癌,只能通過胃鏡檢查發現,抽血或是B超都很難發現。
2、體檢醫生漏診、誤診
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體檢機構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目前,商業體檢機構的素質良莠不齊,部分體檢的體檢人員更是不具備任何專業資格。如果到了這樣的體檢機構進行身體檢查,就很有可能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
3、體檢發現異樣,並未重視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查出結節、息肉、增生等異常時,都不當回事,以為只是小問題。由於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導致腫瘤不斷長大。
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或發生轉移時,身體會出現嚴重的不適癥狀。此時再去看病,大多都已經是癌症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三、癌症篩查指南,幫你及時揪出癌症
由於早期癌症大多沒有明顯癥狀,光靠觀察身體變化和常規體檢很難發現癌症。此時,就需要做進一步的癌症篩查。
1、乳腺癌
乳腺癌篩查,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是乳腺鉬靶(全稱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40-44歲的女性,如果願意,可以每年到醫院做一次乳腺鉬靶來篩查乳腺癌;45-54歲的時候,應該每年做一次乳腺鉬靶;55歲以上則建議每兩年做一次乳腺鉬靶,也可以繼續每年一次;後續只要身體健康,預期壽命超過10年的話,就繼續定期做乳腺鉬靶。
2、肺癌
建議肺癌的高危人群應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檢查(LDCT)。高危人群包括:①55-74歲的中老年族群;②目前吸煙或者已戒煙15年內的人群;③一年至少要抽30包煙的吸煙者(即最近30年裡每天1包煙或最近15年裡每天2包煙)。
3、宮頸癌
建議25歲開始篩查宮頸癌,25歲以下不宜篩查;女性在25-65歲時,每5年應做一次人乳頭瘤病毒(HPV)原發檢測。如果沒有HPV原發檢測,可以每5年一次巴氏試驗和HPV檢查,或者是每3年一次巴氏試驗;年齡65歲以上,如果過去10年定期宮頸癌篩查結果都正常,則不建議繼續做宮頸癌篩查。
4、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絕經期和絕經期后女性。建議正處於絕經期的所有女性都應瞭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與癥狀,一旦日常有任何意外的陰道出血或點滴出血,都應及時向醫生報告。有某些特殊病史的女性可能需要每年做一次子宮內膜活檢,建議先與醫療人員陳述完整病史,然後遵循他們的指導進行篩查。
5、結直腸癌
建議從45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如果身體健康,應在75歲前一直定期篩查。年齡在76-85歲的人群,可根據自己喜好、整體健康情況和以往篩查結果而定,同時也要諮詢相關醫生判斷是否可以做篩查。
四、預防癌症,請早日改掉4種習慣
癌症的發生,更多是與後天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有關。想要把患癌症的风险降到最低,首先就要改掉以下4個壞習慣。
1、什麼都愛趁熱吃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溫度超過65℃的食物,列為2A類致癌物。食道黏膜可承受的溫度在45℃-60℃之間。超過65℃食物有可能會燙傷黏膜,甚至可使黏膜壞死。雖然黏膜有自我修復能力,但如果我們經常吃燙食,使黏膜反覆燙傷和修復,長期下來就會增加其癌變幾率。
2、又抽煙又喝酒
研究數據顯示,有58%的肝癌是喝酒喝出來的。長期酗酒或任何過度飲酒,都可能引發肝硬化,而肝硬化正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癌中有高達70%是由肝硬化轉化而來的。
吸煙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癌因素的第一位。吸煙不僅會增加自己的患癌風險,還有可能導致家人也患癌。研究發現,每天抽20支煙或吸煙超過20年的人群,死於肺癌的風險會增加20倍;女性吸煙者更易患肺癌,患肺癌的風險是男性吸煙者的1.9倍;與吸煙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風險比常人高6倍。
3、總是憋大便
有時候想去大便,可是因為工作太忙走不開,或者找不到廁所,於是只能憋著。如果只是偶爾一兩次還好,但若長期習慣憋大便,就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因為大便中含有多種致癌物(包括糞臭素、硫化氫、膽固醇代謝物等),如果長時間在腸道內積存,就會被腸道重複吸收,從而刺激腸道。
4、坐下就不想動
很多人上班需要坐在電腦桌前一整天,回到家就直接坐在沙發不想動。久坐不動不僅會損傷頸椎和脊椎,還會降低體內的免疫細胞數量,增加患癌的風險。有研究指出,大多數胃癌患者都有久坐的壞習慣。
所以平時盡量要避免久坐,建議每隔30分鐘就要起身活動一下。日常也要多運動,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
退休后之所以容易患癌,跟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有關,也與不良習慣常年累月的影響有關。想要預防癌症,就要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定期做好體檢和癌症篩查,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治療。
參考資料:
[1]最新癌症權威數據發佈:60-64歲的人最易患癌!.健康時報,2021-02-28
[2]郭曉強. 為什麼癌症一發現就是中晚期?8個不起眼的求救信號,錯過後悔一輩子… .科普中國,2021-04-21
[3]最新!癌症協會公佈多種癌症全篩查指南.健康界.2020-09-03
[4]每個人患癌概率都是22%,這10種習慣讓你更容易患癌.醫學界,2017-06-2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