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發黴食物嗎?
A:吃過,很苦,入口馬上吐掉了。
B:有些花生外表正常,裡面發黴了,吃到口裡發苦。應該算是吃過吧。
C:沒吃過。我爸媽在食物保存上相當有嚴謹,只要稍微有些壞了,立馬扔掉。聽說吃發黴的食物會致癌……
雖然平時在飲食上很注意,但或多或少會有“失誤”的時候。比如像小B說的,有些堅果看似正常,但內部已經黴菌叢生,一不小心就會吃進嘴裏。其實發霉食物確實是不能吃的,它其中含有黃曲黴素,它是一種致癌物。
一類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
黃曲黴素雖然平時只有在腐敗的食物表層才能看見其整體的模樣,但得益於這些年媒體不斷的科普,因此大眾對其還不是太陌生,而且也知道其“威力”有多大。
黃麴黴素最早是在1960年被發現的,它是黃曲黴以及寄生曲霉的次級代謝產物,最常見的黃麴黴毒素有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
1993年,黃麴黴毒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它的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厲害。
有多厲害呢?它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而且這玩意兒耐高溫,280攝氏度的溫度都不能殺死它,所以日常烹飪的溫度根本奈何不了它,不要幻想著開水煮或者炒菜時能將其殺死。一旦誤食中毒,輕則會發熱、嘔吐、厭食、腹痛,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肝區疼痛、下肢浮腫以及肝功能衰竭等中毒性肝病癥狀,直至死亡。
1984年印度就曾發生過一起黃麴黴毒素中毒事件,那次導致十幾個兒童死亡。而這次在我國的雞東縣,7名成年人都被直接毒死了。可見其威力有多可怕。
種子類食物中最易藏黃麴黴素
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看見過黴變的玉米,有的長綠毛,有點變成了綠黑色,這其實就是黃曲黴菌。在溫度達到26到28度之間,濕度在90%左右,黃麴黴菌能夠很快分泌毒素。所以說白了,高溫高濕的環境非常適宜生成黃麴黴毒素。除了玉米之外,大米、花生、大麥、小麥等穀物也容易受到黃麴黴毒素的污染。所以糧食儲存時,一旦水分沒有去除,就有可能發生黃麴黴素污染。
日常生活中,如果使用黴變的花生榨油,黃麴黴毒素並不會被殺死,而且會進入食用油中,所以自榨油購買也有風險。
此外,黴變的糧食如果成了動物飼料,牲畜在吃了霉變的糧食后,黃麴黴毒素B1便會轉化成黃麴黴毒素M1,並且以乳汁、尿液的形式儲存在動物體內。所以,奶牛一旦吃了污染飼料,那麼乳製品也會間接受到污染,並最終可能出現在牛奶中。
遠離黃麴黴素,你可以這麼做
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黴變的糧食絕對要丟掉,不能再吃。尤其是一些喜歡吃花生的大眾,如果花生有黴變就得扔掉,如果吃到嘴裏感到是苦味的,也要趕緊吐掉不能再吃;
家中盡量不要儲存太多的食物,而且要避免溫度過高,要盡量把食物放在通風、低溫和乾燥的地方;
買來的食物最好是儘快吃完,不要存放太久,這樣就能在源頭避免黃麴黴毒素的生成。
此外,家中的菜板以及木製和竹製的筷子,平時存放的時候要瀝干水分,而且也要定期的消毒殺菌。尤其是菜板,生食和熟食所用的菜板要分開,使用過後要沖洗乾淨不要存留食物殘渣,可以定期的使用鹽和白醋對其消毒。廚房裡也要保持清潔乾淨,不要有食物殘渣和垃圾保留,要及時的清理出去。
只有有效去除了黃麴黴毒素滋生的環境因素,才能避免它的危害。
參考資料:
[1]《當心致癌的黃曲黴素藏在家裡的案板裡!教你4招清洗方法,今晚就照做!》 保健時報 2019.1.25
[2]《太可怕了!這種致癌物質可能你家廚房就有》 新華網 2018.1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