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世界裡,油車就是諾基亞。
因為相比於電車,油車的智慧化、自動化表現的確不夠好,甚至可以用幾乎沒有來形容,所以一部分人把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對比,類比成了諾基亞和智慧機。
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對比,甚至可以說是存在巨大認知缺陷的一種對比。
諾基亞手機被市場淘汰,是企業技術儲備以及戰略發展問題,這是企業自身的問題,手機行業的轉型是伴隨著電腦、3G網路的到來,而全面植入了電子通信需求。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類比成諾基亞。
農民鋤地的鋤頭、犁地的拖拉機、拉貨的三輪車,根本就不需要智慧化和電動化,在這些產品上怎麼不類比諾基亞?
因為沒辦法,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屬性和使命,其用戶群體有各自的使用需求。
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植入了大量的智慧化、電動化屬性,的確進行的是轟轟烈烈的新時代轉型計劃,但將油車比喻成諾基亞,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25年1月,乘用車銷量20榜單中,油車14席上榜,新能源只佔據了6款車型,在這6款新能源車型中,純電車型只有5款。
也就是說,今年1月份的開年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買的還是帶內燃機的“油車”。
汽車這種產品被設計出來,就不是生活的剛需,第一不是每個人都有每天長距離出行的需求,國內市場的汽車普及率並不高,1000人中大約有250人有車。公共交通、兩輪電車足夠滿足絕大多數人出行。
第二,數據顯示即便是有車一族,每天開車的時間也不會超過兩個小時。
第三,汽車本身就是超大商品,和家電、傢俱這種商品相比,其動輒10萬的定價絕對不是一個廉價的商品。
基於以上幾點,所有的消費者只要買車,關心的就是耐用、好用以及壽命,其次才是其產品的伴生亮點。
這是全球消費者的消費共性,一台車是電車,是油車還是混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完成使用者AB兩點之間的出行需求即可。
也就是說,更多人對車輛的需求就是“能把我送到地方即可”。
給所有的油車加上電動、智慧化的產品力,本質上就是想要比對手多賣車、賣高價,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消費者體驗的還是最基本的產品力。
但手機不行,沒有螢幕的“老年機”是功能缺失,甚至是影響日常使用的,但汽車不是,難道不是電動車、不是智能汽車,就不能安全送到地方了?
所以說,汽車和手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板塊,強迫給一台汽車加上無關重要的產品點,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就像電動化的今天,非要給摩托車加上電動化需求一樣,但其實你們看,電動摩托車的銷量是摩托車、電動兩輪車銷量的零頭。
說明這一產物本身就不適合電動化,也不適合智慧化。
非要給一個犁地的鋤頭,加一個音響、加一個螢幕、加個電池,不僅僅會讓購買、使用成本增高,還不會提升太多的體驗感。
這就是工薪階層還在買油車的理由,在更多消費者看來,車就是代步工具,工具的經濟和耐用屬性是第一位,如果預算充足,才會考慮電車、智能汽車。
但目前來看,預算充足的消費者沒有那麼多。
大家的選車方向的確發生了改變,會考慮一些更智慧、更先進的汽車,但核心宗旨沒有發生變化,堅實穩定的油車,依然是選車的主旋律。
校對 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