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愛好者的討論中,“日系車高速發飄,德系車更穩” 似乎成了一種默認的觀點。隨便逛逛汽車論壇,都能看到類似的帖子:“上次開朋友的日系車跑高速,速度一上 100,就感覺車身輕飄飄的,方向盤也不太穩,心裡直發慌。還是我自己的德系車靠譜,120 碼都穩得很。” 這樣的言論屢見不鮮,也讓很多人在選車時,不自覺地將這個因素納入考慮範圍 。
但這個觀點究竟從何而來呢?有人說,是因為日系車追求輕量化設計,車輕自然就容易飄;還有人覺得,德系車的底盤調校更紮實,技術上就更勝一籌。可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今天,咱們就來好好剖析剖析,看看日系車和德系車在高速行駛時的真實表現 。
影響汽車高速穩定性的關鍵因素
在探討日系車和德系車高速表現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影響汽車高速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
輪胎因素
輪胎作為汽車與地面的唯一接觸部件,其性能對高速穩定性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輪胎的扁平比和寬度是兩個關鍵指標。扁平比低、寬度大的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更大,抓地力更強,在高速行駛時能為車輛提供更穩定的支撐 。就好比一個人穿了一雙寬大的鞋子,在奔跑時會更穩當,不容易滑倒。像一些高性能跑車,往往配備寬胎,就是為了在高速行駛時獲得更好的穩定性和操控性 。
底盤設計
底盤高度與空氣動力學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底盤較低的車輛,在高速行駛時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氣流能夠更順暢地流過車身,減少空氣對車身的升力,從而增強穩定性 。賽車的底盤就設計得非常低,這樣在高速過彎時也能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不過,低底盤也有缺點,那就是車輛的通過性會受到影響,遇到坑窪路面或者較高的減速帶時,容易刮擦底盤 。
懸掛系統
懸掛系統連接著輪胎和車身,不同類型的懸掛系統對車輛行駛體驗和高速穩定性有著不同的作用 。常見的麥弗遜式懸掛,結構簡單、成本較低,被廣泛應用於緊湊型轎車。它在舒適性方面表現尚可,但在高速行駛或激烈操控時,對車身的支撐力相對較弱 。多連桿式懸掛則更為複雜,通過多根連桿精確控制車輪的運動軌跡,能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和操控穩定性,在高速行駛時也能讓車輛保持平穩,通常出現在中高級車型上 。
軸距長短
軸距對汽車高速穩定性也有影響 。軸距較短的車輛,轉彎半徑小,操控性靈活,在城市中穿梭很方便,但在高速行駛時,由於車輛整體的慣性較小,受到側向風或者路面不平整的影響時,就容易出現 “發飄” 的感覺 。軸距較長的車輛,行駛穩定性更好,在高速行駛時能給人更安心的駕駛感受,不過在狹窄空間內掉頭、停車就沒那麼方便了 。
日系車高速發飄?事實未必如此
設計理念角度
日系車在設計理念上更傾向於城市駕駛的舒適性和燃油經濟性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系車普遍採用輕量化設計,使用更多高強度但重量較輕的材料,如鋁合金等 。這樣一來,車輛的整體重量降低,在城市中行駛時,能耗更低,加速也更輕快 。不過,正是這種輕量化設計,讓一些人覺得日系車在高速行駛時缺乏穩定性,容易 “發飄” 。但汽車的高速穩定性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僅僅歸因於車重 。例如,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很多日系車也下足了功夫,通過優化車身線條和底盤擾流板等部件,來降低高速行駛時的風阻和升力 。
德系車一定更穩?也有例外情況
設計和配置差異
德系車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比日系車高速更穩。在輪胎配置上,有些德系車出於成本控制或車型定位的考慮,可能會採用較窄的輪胎 。就像部分奧迪 A4 車型,在一些較低配置版本中,輪胎寬度相對較窄,在高速行駛時,抓地力不如寬胎,遇到橫風或者路面不平整時,就容易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而日系車中,一些注重性能的車型,如日產 GT-R,配備了高性能寬胎,在高速行駛時,能提供強大的抓地力,穩定性表現甚至超過很多德系車 。
不同車型定位
德系車也有多種定位,不是所有車型都把高速穩定性放在首位 。例如,德系車中的一些小型車,如 Smart fortwo,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市中便捷停車和穿梭的需求,它的軸距短,車身小巧靈活,但在高速行駛時的穩定性就不如中大型德系轎車 。這類小型車的懸掛系統和底盤調校更側重於城市路況,在高速行駛時,面對較大的側向力和顛簸路面,就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
結論:理性看待,按需選擇
通過對影響汽車高速穩定性因素的分析,以及日系車和德系車的具體表現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日系車高速發飄,德系車更穩” 這種說法過於片面 。車輛的高速穩定性不是由車系決定的,而是輪胎、底盤、懸掛、軸距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無論是日系車還是德系車,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 。在購車時,消費者不能僅僅依據車系來判斷車輛的高速穩定性,而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綜合考慮車輛的各項性能參數 。如果你經常跑高速,對車輛的穩定性有較高要求,可以選擇那些在高速穩定性方面表現出色的車型,而不必局限於日系或德系 。同時,多去 4S 店試駕,親身感受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狀態,這樣才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愛車 。
校對 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