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孩子?或許是時候換個角度看問題了
更新于:2025-04-06 02:02:23

“在孩子成長中,有哪些時候你發現自己「並不理解他」,是如何調整的?”

老母親的感觸是: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時刻……

“女孩、男孩、青春期、二胎”這幾個詞疊加之後,不理解的時刻也就變得更多了。

拿“青春期女孩”來說。

今年暑假,我家老大(青春期女孩)上了個數學班。

因為是第一次上,所以老母親會關注上下來的效果如何。第一,老大感覺挺不錯,覺得上課氛圍很輕鬆,也就多聊些課程有關的內容。

瞭解下來之後發現,上課的幾位夥伴水準差距有點大(這也正常),但當時授課老師明確說過,幾位上課的孩子水準都差不多。可實際情況是,老師教了我家老大,剩下的由我家老大去教其他夥伴。坦白說,作為老母親並不是很理解課程的這種操作。

而且,大多數時刻,夥伴們都在閒聊。閒聊?這……一堂課的費用並不便宜。所以,當時老母親選擇了和老師聯繫,聊聊幾個孩子的水準,以及課堂過於熱鬧的閒聊氛圍。

暑期的課程結束,在要不要繼續的問題上,老大選擇了再議,具體原因當時沒說。

答案在兩個月後揭曉。

開學后的某天晚上,因為晚飯吃太多,母女倆在家門口的公園散步。看似是散步,後來幾乎變成老大一個人的傾訴。也是在那個晚上老大才說,不會繼續上這位老師的課程,因為覺得這位老師的實力並沒那麼強。

但為什麼當時不說?甚至於在我們討論繼續找這位老師的時候,老大也沒表達出異議。

原因居然是暑期老母親與老師的那次及時溝通,竟然給老大造成了壓力。所以,哪怕暑期的課程中,孩子已經發覺這位老師的水準一般,也依然上下去。她覺得和我說,我會去找老師,這樣讓她心中有壓力。

對於這份“壓力”,老母親到現在依然不太理解。本身是課外的課程,課程中有需要溝通的情況,當然要及時溝通。如果覺得老師不合適,也是要馬上做出調整,而不是耗上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啊。

你要是問我怎麼調整這份“不理解”?只能說,一向行動力沒那麼強的老母親,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其實是有刻意要求自己離拖延症遠一點。但現在覺得,面對與孩子有關的事,拖延症倒是可以犯一犯,免得太快的行動力,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壓力。

對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感觸是:少說話。

有種多說多錯的感覺,這樣的例子生活中太多了,尤其面對的是青春期女孩。

老大現在在青春期,老二還在成長中,他的青春期沒幾年也要來了。不用懷疑,面對孩子,老母親不理解他們的時刻,未來還有很多很多。

面對那麼多的不理解咋辦?也許不用太快行動,試著聽聽他們真實的想法(雖然這很難),同時少說話,至少這樣,能少一些親子矛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