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研究者已揭示,在太陽系之外,環繞其他恆星轉動的諸多行星世界,它們形態各異,距離其環繞的恆星遠近不一,即使是體積最為龐大的行星,在高精密望遠鏡下也不過是朦朧一斑。
試想,在這些星辰大海中,倘若有一顆與地球尺寸相近的星球,它所處的位置既不靠近熾熱的恆星,也不遠離其溫暖的懷抱,那它可能是由岩石構成的,且溫度適中,足以孕育液態海洋,甚至更進一步,生命體的誕生。而天體生物學家們,在追尋這些或許適宜居住的星球時,他們的目光正越過更為遼闊的宇宙空間。
在這些遙遠的星球中,會不會有一塊淨土,不僅擁有組成生命的必需元素,還可能孕育出文明與智慧?我們人類在宇宙的舞臺上,是否孤單無伴?
在無數人追問這樣的問題的同時,我們或許應當反思:我們應當去搜尋地外文明嗎?假如我們真在那些遙遠星球上發現生命的蹤跡,我們應否嘗試與那裡的生物進行交流?
大約四十年前,美國太空總署(NASA)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1977年,旅行者1號和2號發射升空,它們的任務是探索太陽系中的巨行星。航太器上攜帶的是鍍金的唱片,宛如時空膠囊,裝載著人類文明的線索與資訊。
這些資訊由一個由美國天文學會和著名作家卡爾·薩根所領導的委員會挑選,其中包含了上百幅圖像、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剪輯,如波浪、雷聲、鳥鳴等,還記載了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55種不同的語言問候,以及美國總統和聯合國秘書長的致辭。此外,唱片上還刻有一幅以14顆脈衝星為參照的太陽系地圖。這些脈衝星的精確而獨特的頻率,是高度智慧生命存在的證明,並可指引著地外生命尋找到地球的方位。
然而,多年之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卻認為,向外星世界透露地球的方位是一個重大失誤。霍金雖然認為地外生命可能並不比地球上的微生物更為複雜,但他警告,若被更高等的外星文明發現,那對地球來說,可能將是一場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災難。
至今,那些鍍金唱片依舊在星際間漂泊。1990年,旅行者號探測器越過了冥王星的軌道,旅行者1號在2012年步入星際空間,預計在未來4萬年內將抵達最近的恆星系統。
假如這些探測器被地外生命捕獲,他們或許能夠破解唱片上的資訊,並在未來某一天造訪地球。如果他們屬於技術更為先進的文明,那麼他們可能帶著友好的意圖到來,這能讓我們憧憬未來某天人類也能實現星際旅行的夢想。
但反之,如果他們帶著惡意,那麼搜尋地外生命可能會將我們引向深淵。我們可能對首個接觸的生命體的進化階段、感知能力、特性或意圖一無所知。因此,拓展我們的視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充滿風險的舉動,我們正在將生命置身於危險之中。
但另一方面,停止探索地外生命可能風險更大。這不僅會背離塑造人類的探險精神,而且即使我們不主動尋找,也並不意味著地外生命不會來敲門。一旦它們主動前來,我們可能將面臨更加不可預知的局面。
人類天生對未知充滿好奇,追隨這份好奇心,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可能,科學的前沿還有更多領域等待我們去開拓,前提是讓我們的激情與另一項人類最寶貴的資產——希望,共同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