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聽大人說:“小孩子嘛,哭哭笑笑很正常,長大就好了。”
可你發現了嗎?
很多人長大后,依然很容易情緒化,總感覺自己不夠好,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活得小心翼翼。
其實,這些問題,往往與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心理學家發現,小時候的核心需求,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那孩子的性格、情感以及未來的生活方式,都會深受影響。
小時候2種需求沒被滿足,長大後,容易感到自卑、壓抑,甚至活得很累。
一:“無條件愛和接納”的需求
“你真是笨死了!”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
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種話,那內心深處,會有一種隱隱不安感,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這種感覺,並不會隨著長大而自動消失。相反,它會像陰影一樣,一直影響長大后的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建立一種安全型依戀關係。
這種關係的基礎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若孩子一直沒得到“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長大後,他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很害怕親密關係:
由於小時候的需求常被忽視,這類孩子在長大后,很難跟人保持親密關係。
他們認為“我不值得被愛”,從而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需求。
即使有人靠近,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推開,擔心自己被拒絕或傷害。
●還會過度追求認可:
有些人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獲得別人的愛和接納,拼命討好或迎合。比如:
工作中不敢拒絕額外的任務,哪怕很不情願;
人際交往中害怕衝突,總是委屈自己迎合別人。
對外界的評價過度敏感,別人隨口的一句話,都會讓他們很久都走不出來。
●還會形成低自尊和自我否定:
長大後,這類孩子無論取得什麼成就,總覺得不夠好,自己成功只是運氣好;而一旦失敗,就歸因於自己的無能,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一位寶媽說,她從小就被要求“要得第一”。如果哪次沒有考第一,就要跪在門外。
這導致她非常好強,也非常不安。
在工作里,她總是逼自己“做到最好”。明明大家都說她做得不錯了,可她就是不滿意,非要追求完美,追求“最好”。
一旦身邊誰比她優秀,她就會特別焦慮,甚至晚上做夢都在想著這些事。
她說:“我也知道我活得很累,可就是忍不住,真的沒辦法。”
她也很好奇,在養育孩子時,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覺得,他是被“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呢?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不是溺愛,而是:
①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
當孩子哭時,我們首先看到他的情緒:“你是不是害怕了?”、“你很想要繼續玩,但又不得不回家,你有些失望是嗎?”
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直接就指責、訓斥他“不懂事。我們可以堅守自己的原則,但在這基礎上,卻也要接納他的情緒。
②接納孩子的獨特性
不要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獨一無二地愛著。
也不要“帶有條件”的去愛孩子。
比如很多媽媽會說:“你不聽話,我不要你了啊。”
或者只有孩子考得好、分數高時,我們才表現得喜歡他。一旦他沒考好,我們就又是打又是罵。
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愛的,是“聽話的我”、“成績好的我”、“比得過別人的我”。
而接納孩子的獨特性,才會讓他知道,不管怎樣,自己都是被父母愛的。
這樣,他才能安心發展自己的天性,而不是一生都在追求“做到最好”,活得很累。
二:安全需求
研究表明,若孩子長期處於威脅或不安的環境中,這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負責情緒調節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什麼是威脅或不安的環境呢?
●家庭衝突或暴力
如果父母經常爭吵,甚至動手。
那孩子會感到,這個世界是不穩定的。他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下一秒會不會挨打或挨駡?
這種過度警覺,會讓孩子很沒安全感。
●過度懲罰
有些家長採取高壓式教育,稍有不滿就對孩子進行嚴厲的責罰,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害怕試錯,變得過於小心翼翼。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安全需求”列為人的第二大基本需求。
而長期生活在以上環境中的孩子,會很沒有安全感,長大後容易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過度擔憂和控制欲:
由於小時候對環境缺乏掌控感,這類孩子在長大后,會傾向於過度規劃、控制一切。比如:
每次出門都要反覆檢查門窗是否鎖好。
對日程安排過於細緻,一旦計劃被打亂就感到焦慮。
★害怕變化: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害怕進入新環境,擔心無法適應。
比如換工作、搬家,甚至與新朋友相處都會讓他們感到強烈的不安。
★人際關係中的不信任:
他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甚至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反覆懷疑對方是否真的在意自己。
比如有些人,只要聯繫不到對方,就瘋狂給他打電話,甚至崩潰。又或者只要沒看見對方,就疑神疑鬼,不斷追查對方行蹤。
這種不信任感和缺乏安全感,反而導致他們難以獲得幸福。
那我們在養育孩子時,如何培養他的安全感?
①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
盡量減少環境的大幅度變動,比如頻繁搬家或長時間離開孩子。
如果家庭經濟緊張,也要通過語言和行為向孩子傳遞“爸爸媽媽在努力,一切都會好”的信號。
②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
當孩子感到害怕或焦慮時,我們可以多抱抱他們,而不是簡單地說“別怕”或直接忽視。
③避免高壓懲罰
如果孩子犯錯,試著用鼓勵和解釋代替責駡。
可以多問問孩子“怎麼辦”。比如“想要下次多拿5分,我們要怎麼做呢?”而不是“你怎麼總是這樣!”
以上2種需求,小時候沒被滿足的人,長大後易自卑、壓抑,活得累。
你遇到過這類人嗎?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