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威廉 · 吉布森的這句名言,預計將在 2025 年的人工智慧領域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
現在,讓我們進行一次中場回顧,看看目前還有哪些企業仍然在人工智慧的競技場上,同時展望一下未來的競爭格局。
——編者按
業界普遍認為,DeepSeek 的誕生標誌著 AI 競爭 1.0 時代的終結,它憑藉一己之力將行業競爭推進至 2.0 時代。
持有這一觀點的人士認為,DeepSeek 最重大的貢獻在於改變了 AI 發展的技術反覆運算路徑,從單純的“算力堆積”轉變為“架構創新驅動”。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一看法。
AI 1.0 時代真的結束了嗎?
我有一位好友,他是一位在 AI 領域深耕多年的資深科學家,目前在國內 AI 前沿活躍。由於他的身份較為敏感,我無法在此透露他的名字,因此在文中將以“神秘人”稱呼他。
神秘人對 DeepSeek 的評價是,儘管它“勉強”開啟了 AI 2.0 時代的大門,但仍有許多問題待在未來解決。
所謂的 1.0 或 2.0,並非僅是我們中國人的討論,而是依據全球領先 AI 公司 openAI 提出的“ AGI 五級路線圖”來判斷,即 AI 向 AGI(通用人工智慧)進化的五個階段——對話、推理、能夠採取行動的智慧體、創新者和召集人。
在 DeepSeek 發佈 R1 之前,全球普遍預期 openAI 將會推出首個推理大模型,但 R1 的搶先亮相成為了我們稱之為開啟 AI 2.0 階段的關鍵證據。
DeepSeek 挑戰了“算力即實力”的簡單法則,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若認為過去大廠追求算力的方向完全錯誤,則是一種更大的誤解;儘管 DeepSeek 的模型可能具有更低的算力成本,但它吸引了眾多新的 AI 從業者加入,本質上擴大了整個市場的規模。因此,市場對算力的需求依舊旺盛,英偉達股價的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神秘人表示:“規模法則(Scaling Law)並未失效,因此對於所有大型廠商而言,沿著這一方向進行漸進式的發展是最穩妥的策略。‘你進步,我跟隨’,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家堅持的策略。即使是 DeepSeek,也會繼續這條道路”。
“ DeepSeek 確實推出了一款令人矚目的版本,其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行業的發展路徑。但它並沒有開闢一條全新的賽道,只是在某個階段內成為一匹黑馬,領跑一時。在漫長的賽道上,沒有人能保證它一次領先就能始終保持領先,如果它自己這麼認為,那就更糟了。”
規模法則(Scaling Law)描述了人工智慧模型性能與算力、數據量、模型參數量之間的冪律關係,簡而言之,規模越大,性能越優(誤差率越低)。
總結來說,對於 AI 領域的大型廠商(而對於新興企業則另當別論),DeepSeek 的出現非但沒有將任何人趕出 AI 的競技場,反而因其備受矚目而使所有人更加珍視留在牌桌上的機會。
當前中國 AI 第一梯隊的門檻是什麼?
我問神秘人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不被趕下牌桌是下限,那麼,如何判斷一家企業仍處於國內 AI 賽道的第一梯隊。
神秘人答道:“一家公司是否在第一梯隊,主要看四個關鍵指標。”
——底層能力:必須具備自研基礎大模型的基本能力。這需要人才和資金上的長期投入,例如持續培養核心演算法和工程團隊,甚至延伸至硬體層面的自主研發。缺乏這一能力,便難以躋身第一梯隊。
——快速回應力:要具備隨時拿出與主流新模型對標的能力。例如,若 R1 已推出推理大模型,你能否在數月內推出對標產品,或至少達到其大部分指標的水準,這是檢驗團隊功底和應對能力的核心標準,因為無人能保證始終領先。
——應用力:需擁有殺手級應用及一批高頻次殺手級應用,而非僅依賴 API 模式變現。API 易被對手蒸餾,但結合核心產品的競爭優勢則難以在短期內被擊敗。
——生態力:需構建良好的生態,並配備與之匹配的商業模式,吸引開發者前來開發應用並能從中獲利。
金庸群俠傳
從神秘人的話語中不難窺見,中國的 AI 競技場猶如金庸筆下的武俠江湖。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等“五絕”,能參與“華山論劍”的,自然屬於第一陣營,而類似裘千仞這樣有實力卻未參與論劍的,亦在此列。
全真派等規模巨集大,但由於種種原因或基因問題,在 AI 領域未能大力投入,或雖投入但成效平平的,則劃歸第二梯隊;江南七怪等特色鮮明,但總體戰鬥力不強的,則屬於第三梯隊。
本文僅探討第一梯隊,排名不分先後。
首先介紹當前最為耀眼的第一梯隊成員——豆包。
“豆包的巨額投入和其背後張一鳴對極致追求的堅持,讓我相信它是最具威脅、最有可能成就大業的 AI 力量”,神秘人如此評價。
豆包依託於中國盈利效率最高、且在國內外市場均有佈局的母公司,擁有對 AI 充滿信仰的領導者,其優勢一目了然。
這些硬性優勢無需過多贅述,如 2025 年計劃投入 1600 億元建設數據中心,其中 900 億元專用於採購英偉達 Blackwell 晶片,海外晶元採購規模或達 70 億美元。火山引擎的算力底座已支援單集群萬卡級訓練,效率較 2023 年提升 3 倍等等……這些投入,正是位元組的風格。
更為難得的是,位元組在“五絕”中“大公司病”相對較輕,且對此保持警惕。例如,在錯過 DeepSeek 之後,CEO 梁汝波承認:“若去年 9 月能跟上 OpenAI,歷史或將被改寫”,他在 2 月 13 日的全員會上,將位元組的 AI 戰略遲緩定性為“系統性失誤”。
儘管有人對豆包依賴投流提升用戶活躍度提出質疑,但高層也有相應的分析——“不再追求具體產品,而是專注於智慧本身!”梁汝波宣佈的 2025 年目標,預示著位元節將更深入地投入底層研發,這也是位元組提升 AI 優先順序的外在表現。
另外,豆包堅持不走開源路線,研發了十幾個不同方向的模型,不搞套殼也不搞蒸餾,使其顯得獨樹一幟。
接下來談談近期熱度攀升的騰訊,儘管騰訊的混元大模型過去與國內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優勢並不明顯,但騰訊的產品製作能力一向出色。
因此,我們很快見證了高度集成的滿血版 R1 ——騰訊元寶的問世,說實話,元寶的穩定性遠超原生 DeepSeek,這也使其排名直線上升。
儘管有人對此表示懷疑,認為將混元與 DeepSeek 相提並論是“暴露短板”,但我更傾向於認為,這至少讓之前在 C 端存在感較弱的混元找到了一個高頻入口,同時,混元專注於多模態,與 R1 的方向截然不同,這使得二者在理論上具有互補性。
更為重要的是,元寶一開始就接入了微信公眾號,這是騰訊最重要的內容資源之一,也預示著元寶是騰訊的戰略級產品,甚至保留了最後的訓練數據。
僅從藉助 DeepSeek 提升存在感這一點來看,騰訊的策略可謂近乎完美;另一條暗線是,騰訊元寶從騰訊 TEG(技術工程事業群)劃歸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負責人由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接任。
吳祖榕負責的騰訊會議已成為騰訊在企業級市場的門面和支柱。“能者上”,這也體現了騰訊內部的競爭文化,期待吳祖榕能再創輝煌。
然而,騰訊 AI 所需的不僅僅是駕馭產品的能力,還需要彌補在基礎模型、基礎演算法等層面的不足,道路漫長。
再來說說阿裡,2 月時,阿裡 CEO 吳泳銘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 3800 億元用於建設雲和 AI 硬體基礎設施。這一數字不僅創下了中國民營企業 AI 基建投資的新紀錄,也標誌著阿裡面向未來的自我革新。
在業務層面,阿裡無處不強調 AI 的重要性,特彆強調要在三個領域加大投資:AI 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AI 基礎模型平臺以及 AI 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 AI 轉型升級。
這無疑是全力以赴。另外,新誇克作為體現阿裡 AI 能力的載體,近期的升級也非常迅速。
在生態建設方面,全球最大的 AI 開源社區 Hugging Face 顯示,截至目前,千問(Qwen)開源大模型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 10 萬,穩居全球最大開源模型之位。
總的來說,阿裡屬於“無所不有”的類型,但這並不能掩蓋阿裡在其他業務方向上所面臨的挑戰。也許正因為這些挑戰越來越多,阿裡才有更強的動力去爭奪 AI 市場,以實現自身的轉型和增長引擎升級。
接下來要提及的是百度,百度在以上四個條件中均佔有優勢,且還有一個客觀優勢——相比文中討論的其他巨頭,百度至少早十年佈局 AI 業務,這十年讓百度成為了極少數能夠打通晶元層 - 框架層 - 模型層 - 應用層的企業,這種四層架構並非每個第一梯隊企業都具備。
客觀而言,無論是對 AI 大方向還是 AI 落地時間點的把握,百度都做得非常精準;其 4.5 和 X1 的推出,文心的開源決策和接入 DeepSeek 的速度,都反映了我們所說的“回應力”。
另外,百度也有自己的億級 APP,特別是最近的“ AI 對話能否取代搜索”的話題,讓百度與誇克、豆包、元寶之間,然而,華為涉足 AI 領域,具備兩大獨特優勢,獨樹一幟——
首先,華為掌握了 AI 底層核心的自主研發算力晶元,並確保了其產能的穩定性。這不僅讓華為能夠實現端到端的深度優化,還意味著即便市場晶元短缺,華為亦能穩如磐石;
其次,華為擁有超過 10 億的鴻蒙設備,其中 2 億台為手機。目前,華為正通過小藝助手,結合 DeepSeek 與盤古雙引擎(類似元寶的助力),為手機使用者賦予強大的 AI 能力。展望未來,華為有望成為唯一一家既自主掌握 AI 底層硬體,又自主掌握可部署 AI 消費級硬體的企業,其潛力之大,令人矚目。
至此,你或許會問,DeepSeek 是否屬於行業第一梯隊?
我想指出,所謂的“梯隊”概念,實際上是對其在行業中的勢力範圍的考量。但在這個江湖中,總有一些沒有強大背景,卻技藝高超的俠客,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神雕俠侶》中的楊過,以及放棄明教教主之位的張無忌。他們雖非“一方勢力”,卻憑藉個人實力成為行業的重要變數。在我看來,DeepSeek 就是這樣一位獨樹一幟的“俠客”。
結語
在 AI 的迅猛發展進程中,我們彷彿站在了一個中場休息的十字路口。回望過去,AI 1.0 時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突破性的技術革新,為整個行業鋪設了堅實的基石。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AI 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在這個中場階段,我們不禁要問,誰還在 AI 的牌桌上堅持著,誰又將成為未來 AI 領域的新星?當前中國 AI 第一梯隊的門檻已經悄然提升,不僅要求企業在技術研發上具備深厚的積累,更需要在應用場景的拓展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上有所突破。
中場盤點,不僅是對過去成績的回顧,更是對未來方向的展望。在 AI 的廣闊舞臺上,每一位參與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期待著在未來的比賽中脫穎而出。
胡喆
科技財經作家、數字產業資深觀察家、品牌專家。
公眾號「胡說成理」創辦人、超頭部自媒體撰稿人。
數字產業資深觀察家,曾任雷鋒網副總編、《電腦報》新聞中心主任多年,後應邀加入百度多年,成為百度歷史上第一位 CEO 品牌專任負責人;亦較早服務於 UCWeb 的創業,後投身移動互聯網創業企業任聯合創始人、市場副總裁等。
品牌研究專家,受聘為分眾傳媒終身顧問、百度、妙可藍多、問界汽車等企業和品牌的 CEO 品牌顧問、企業文化品牌顧問,作品被收入於《人心紅利》《搶佔心智》等著作中。
互聯網史名作《沸騰新十年》聯合作者,該書曾獲得豆瓣、噹噹等權威圖書平臺的“ 2022 年中國財經商管圖書 Top10 ”榮譽。
中國首部存儲產業史《第四支柱:中國存力崛起錄》作者。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