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得了痛風?主要看一個指標!
更新于:2025-03-26 14:21:57

痛風,也就是高尿酸血症,讓病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就是“痛”,甚至有病人建議應該改名叫“痛瘋”——痛得讓人發瘋。

那麼,是不是不痛的痛風就沒事了呢?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古潔若提醒,痛風以外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症危害性更大,不僅傷腎、傷血管,還縮短壽命,無論痛不痛,當血清尿酸超過420 μmol/L(女性超過360)就要及早干預,控制疾病。

痛風最“愛”這幾種人

近年來,痛風不僅發病率迅速攀升,還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數據顯示,1998年上海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為10.1%,2003年南京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為13.3%,2004年廣州患病率高達21.8%,而2015年最新統計發現,廣州天河區體檢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平均患病率高達33.48%。

更值得關注的是,2006年寧波男、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年齡分別為43.6歲和55.7歲,較1998年上海調查結果中男、女患病年齡分佈提前了15歲和10歲。

然而,2015年廣東佛山體檢人群調查顯示,男、女高尿酸血症平均患病年齡分別為40.4和47.5歲,也比2006年的數據有所提前。

據瞭解,95%的痛風好發於男性。古潔若指出,這是因為男性多喜飲酒,喜進食富含嘌呤、蛋白質的食物,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有促進腎臟排泄尿酸以及抑制關節炎發作的作用。

其次,痛風也青睞40~55歲的中年人,但近年來已有年輕化趨勢。

有數據顯示,60%~70%的痛風患者是肥胖者,40歲以下的痛風患者中85%的人體重超標。

若家中有人患痛風也需要注意,父輩痛風,其後代的發病率可達50%~60%。

經常超量進食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及大量長期飲酒的人易患痛風。有醫生統計,筵席不斷者痛風的發病率為30%,常吃火鍋者痛風發病也多。

此外,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功能損害、血液病、腫瘤放化療及長期使用某種藥物亦可使痛風的發病率增高。

痛風毀關節眾所周知,然而痛風的“罪過”還不僅如此。

據瞭解,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壓、腎病、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血尿酸水準每增加60 umol/L,高血壓發病相對危險增加13%,慢性腎臟疾病風險增加70%,腎功能惡化風險增加14%,糖尿病發病相對危險增加17%。

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合併痛風患者平均壽命較正常者縮短15~20年。

防治痛風怎麼吃、怎麼喝、怎麼運動?

古潔若指出,防治痛風關鍵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不僅要拒絕高嘌呤食物,更要保證每日足夠的飲水量,堅持科學、合理的運動。

  

痛風病人並不是一定要滴酒不沾,少量飲紅酒,有利於降低痛風風險。其次,雖然豆類嘌呤含量中等偏高,但豆類含有可抑制尿酸生成的物質,故可適量食用,豆製品如水磨豆腐,也可食用。

需要警惕的是,除了老火湯,粗糧(特別是糙皮)、茶葉和個別蔬菜看起來是健康食品,其實嘌呤含量高,並非多多益善,飲濃茶也可能刺激痛風發作。

另外,雖然不少肉類的嘌呤含量高,但並不是痛風病人就要素食。古潔若提醒,就算嚴格控制飲食,也只能降低70~90 μmol/L的血尿酸,只吃蔬菜和水果甚至會因為過度饑餓乳酸增加、影響尿酸排泄,導致痛風發作。

由於單純控制飲食僅能降低20%-30%血尿酸水準,所以高尿酸血症病人還要採取其他的干預措施。

比如保證每日飲水2000~3000 ml,以鹼性水最佳,可增加尿酸排泄,減少泌尿系結石產生的機會。我們可以尋求合格的、弱鹼性的飲用水,作為日常飲用水源。但市面上標註“弱鹼性水”的產品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應注意鑒別。

其次,每次30分鐘、每周3-5次的合理運動鍛煉,不僅能促進尿酸排泄,還能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把痛風的“同夥”一網打盡。不過,發作期不適宜運動,劇烈運動不適合痛風病人,散步、快步走、騎自行車、做廣播體操等更適宜。

古潔若提醒,保證尿酸的持續達標是治療的關鍵。就算沒有癥狀出現,男性血尿酸超過420μmol/L或女性超過360μmol/L,如果有心血管高危因素或代謝性疾病的,也應開始降尿酸治療。

成年男性高尿酸血症診斷標準為血清尿酸大於420 umol/L。這個“420高地”,是高尿酸血症患者與健康人群的分水嶺,也是抗擊痛風危害的最前線陣地!

4月20日,古潔若帶領的團隊熱切倡議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痛風及高尿酸血症日”,使高尿酸血症診斷標準(>420 umol/L)深入人心,提醒民眾早日篩查血尿酸、早日治療。(通訊員:江瀾 査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