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信貸產品從生做到死的歷程
更新于:2025-03-26 01:15:40

在金融領域,信貸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是一個複雜而精細的過程,涉及到從產品設計、市場推廣、風險管理到最終的清算退出等多個環節。本文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詳細梳理了一款信貸產品從誕生到消亡的全過程,揭示了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

早期白名單,或者靠助貸平臺給好流量(指和目標定價適配的流量),小規模放款,上規則邊做邊看。這個時候的風控可以說是基於客群的風控。

然後做模型做策略,不斷做大規模,不斷獲新客。到這裡可以說是跑馬圈地時期。優化模型,優化策略,由此提高流量的議價權是模型、策略和產品的主要工作內容。‍‍‍‍‍‍‍‍

然後遇到了第一個邊際遞減效應,新客增長有限,於是優化存客管理,調額調價。到這裡可以說是存量經營時期。

至於存量經營如何做精如何做細,關鍵就是一個平衡,一頭是風險,一頭是需求。需要精準識別出優質使用者的用信需求,不用信的沒有用,風險高的用信有害無用。如果沒有額度敞口的限制,做好風險不管需求也行。

然後你會遇到第二個邊際遞減效應,該提額的也提了,該處置的也處置了,活躍客戶越來越少,好用戶不滿額用,你提額也沒用。

你還能做什麼?

在這個拳頭產品之外,再做一個新產品。你在玩多頭的把戲。因為你的用戶不僅僅是你的使用者,也是同業其他機構的使用者,你不多頭經營別人也會經營。這很有挑戰,但你要知道這是可行的。

它可以補充額度供給,還可以實現定價差異化。基於同一套風控能力,它和存量經營的調額調價沒有本質區別,但它實現了一種abtest,基於一個新的業務指標,開展試驗。‍‍‍‍‍‍‍‍‍‍‍‍‍

主產品和子產品,分別經營,盡量互不影響。盡量互不影響的意思是,你做不到完全不影響,但要深知其如何互相影響,並判斷這種影響是否可以被接受。‍‍‍

寫到這裡,它又逼著我接著想下去。不影響主產品意味著定價得完全一致。新產品定價更低就變成導流了,定價更高還款優先順序就變了,只有兩者一樣,才不改變主產品的借款和還款優先順序。‍‍‍‍‍

但是貸中管理只有調額和處置嗎?調價的比例很低嗎?否則就會破壞這個平衡。如果這個平衡可以被破壞,何不一開始就改變經營理念,兩個產品獨立經營,但新產品定價不能更低,避免直接影響導流,允許間接影響風險。你要問這樣做的好處?這樣可以殺熟啊!!!到這裡可以說是,進入了新業態時期。這時候風控如何做細、如何服務好業務形態下的需要,是新的命題。

如果你有場景有數據的話,你還可以開始做數據產品,賣評分。它不會很掙錢,但是成本很低,因為這都是你過去做過的。

說一句題外話,如果要我講怎麼做風控,我會講基於主產品如何做子產品,其中你所擁有的都變成失去,就變成了怎麼做新產品。這個過程會暴露問題,我們通過討論解決方案,實現了對風控的理解。‍‍‍‍‍‍‍‍‍‍‍‍‍‍‍‍‍‍‍‍‍‍‍‍‍‍

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停止新戶授信,清退高風險使用者,把存戶薅乾淨。直至清退員工,清算資產,關門離場。

當然,你還可以去海外,再做一遍。‍‍‍‍‍‍‍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在國外高校做助教的同學,吐槽他們老闆在她做報告的時候說「Can we skip to the good part」。她是真想罵人,我覺得這句話倒還挺有意思。處處可學。上面每個環節都可以展開長篇大論,但我們只說了重點。

剩下的,你可以問AI大模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雷帥】,微信公眾號:【雷帥快與慢】,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