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兒女如債,欠債還債,無債不來。”
然而,養育子女既是一種奉獻,也是一場深刻的自我成長之旅。
育兒不僅是孩子的成長歷程,同樣也是我們自我提升的過程。
01
孩子的降生,為您注入了無窮的動力
電影《鐵拳》講述了一位拳擊手的人生旅程。
他自幼被遺棄,憑藉堅韌不拔成為了聲名顯赫的拳擊手。之後,他結婚並育有一女,生活似乎美滿幸福。
然而,一場意外奪走了他的妻子,他在悲痛中沉淪,酗酒、暴躁、頹廢……
生活因他的極端行為而徹底顛覆,工作丟失、財產散盡、朋友離去,甚至女兒也被兒童保護組織帶走。
當他即將觸底時,他意識到:女兒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必須振作起來,不能讓女兒在孤兒院長大。
於是,他告別了過去的生活,找到一家破舊的拳館,為了女兒,他放下自尊,一邊做清潔工維持生計,一邊準備康復訓練。
他知道他不能頹廢,女兒需要他,父愛給了他無盡的力量,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最終重回賽場並奪回榮耀后,他也重新獲得了女兒的心。
人們常說:年輕時活出自己,有了孩子后,生活的重心便不再是自己。
孩子看似限制了我們的自由,但實際上賦予了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
當您疲憊歸家時,孩子臉上的笑容能瞬間重燃您內心的能量。
當您遭遇挫折時,孩子的小手輕撫,讓您感受到被需要的溫暖。
中年時期,每個人的肩上都承擔著沉重的負擔。
家庭的壓力、生活的瑣事,職場的挑戰……這些常常使我們忙碌如同旋轉的陀螺,無法停下,也不敢停下。
但孩子是父母的軟肋,更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束光。
只需回家看看ta,抱抱ta,在這充滿挑戰的日子里,就能懷著希望從容應對人生的風雨。
02
第二次:孩子的問題,促使您進一步修行
古語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材。
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叛逆、沉迷遊戲、蹺課、早戀等問題時,內心不免焦慮不安。
然而,教育是一場覺醒,每個孩子都是家庭教育、關係互動和教育成果的反映。
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是成為父母修行中最好的鏡子。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曾與朋友聊天,朋友感歎道:“我是從事教育的,知道孩子會模仿父母。
但沒想到有時自己一些不經意的行為也會被孩子學去,以後可不敢再大意了。”
原來,朋友家裡有個四歲的女兒。
有幾次朋友回家時,發現女兒總是會拿著平板,然後躺在沙發上。
朋友一時間感到困惑,不清楚女兒從何時起養成了這個不良習慣。
經過幾天的觀察,朋友發現,原來每天下班后自己也總會不自覺地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明白了問題所在后,朋友開始有意識地控制在家中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漸漸地,女兒也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如果家庭是樹根,那麼孩子便是果實。根紮得不深,果實就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
因此,不願成長和改變的父母,無法引導孩子,也無法實現自我成長。
身先士卒的父母,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您的孩子自會緊隨其後。
楊绛曾回憶:“父親從未強迫我成才,一切教育都是通過言傳身教。”
當您放下手機,孩子也能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當您閱讀書籍,孩子也會重新點燃對閱讀的熱情;
當您以身作則,孩子也能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
令人羨慕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越上進,孩子越出色。
生活中,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是父母修行中的必答題。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要嚴於律己,這樣,您才能托舉他們飛向更遠的未來,他們也會在過程中説明您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03
第三次:孩子的離去,教您學會珍惜
曾經看到岳雲鵬分享的一個片段:
“大女兒八九歲了,一直習慣叫我‘爸爸’。
但突然有一天,她只叫了我一聲‘爸’,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無法承受。”
只是一個字的差別,卻少了些許依戀,多了幾分距離。
這種感受,恐怕只有身為父母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從孩子呱呱墜地在父母懷中安然入睡,到逐漸脫離庇護,目送他们在街角消失,每一位父母都是在不捨中送別子女。
因此,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往往會感到越來越孤單;隨著孩子的長大,離父母也越來越遠。
一位作家曾寫道:“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僅僅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成長,始終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旅程。
父母如弓,兒女如箭,每一張弓的使命,就是用盡全力將自己拉滿,使箭射得又快又遠。
因此,每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總站著一對懂得牽手與放手的父母。
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對於即將遠行的孩子,最好的態度從來不是挽留,而是學會退出、且行且珍惜。
陪伴他們看世界,路由他們自己選擇。
今生父母子女一場,都是前世修來的福報,給予孩子飛翔的翅膀,同時珍惜與孩子共度的時光。
歲月從不等人,做一個溫暖的父母,便能收穫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福氣。
▽
作家馮塵曾說: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本質上是相互滋養的過程。
很多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最終都會明白,真正成全的,還是我們自己。
是孩子的陪伴,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是孩子的成長,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也是孩子的離去,讓我們學會了彼此珍惜。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我在養育他的同時,他也在説明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