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瑞果楊梅開,芬芳馥鬱醉人懷。”酸甜開胃的楊梅,不僅美味可口,還富含著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對身體有諸多好處。但跟其他食物一樣,適量是關鍵,一下炫太多就可能出事。
近日,一則#男子每天1斤楊梅狂吃20天要做血透#的新聞就衝上了熱搜。
據瞭解,該男子在楊梅上市后開始狂炫楊梅,每天吃下一斤多,從6月初開始已經連續吃了20多天。
但他本身有糖尿病史且腎功能不好,楊梅又屬於含鉀量較高的水果,長期大量攝入讓其血鉀爆表,出現全身乏力,雙腿無力癥狀才送院治療。
化驗結果顯示,他的血鉀已超過危險值,肌酐值也升到708μmol/L,已進入尿毒症期並伴有高血鉀症,病情非常嚴重,最後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醫生表示,嚴重高鉀血症還可能會引起心跳驟停,危及生命,所幸該男子送院及時,治療后情況已有好轉。
圖源:錢江晚報
這個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水果雖然營養豐富,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量食用。尤其對於有慢性病的人來說,更需謹慎選擇。
這些水果在口感和營養方面都非常出色,但對於腎臟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可能會導致血液中的鉀離子積累過多,加重腎臟的負擔,甚至引發高鉀血症等健康問題。
儘管水果富含纖維和天然糖分,但某些水果的糖分較高,可能對血糖控制造成影響。糖尿病患者應優先選擇低糖水果,如檸檬、藍莓、草莓等,並注意控制食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血糖波動,加重病情。
對於胃酸過多的人來說,酸性水果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導致不適或加重胃酸問題。
沒熟的水果中含有大量鞣酸,吃了后可與胃酸發生反應,產生沉澱,較難消化吸收,因此可能導致腸道收縮和乾燥,進而引起便秘。而熱性水果可能會導致體內濕氣增加,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和腸道蠕動,增加便秘幾率。
這些水果富含纖維和果膠的水果,可以説明改善腸道功能、軟化糞便,有潤腸作用,腸胃不好或對其不耐受的人吃多了,則容易造成腹瀉。
當然,也有人仗著自己身體健康,便把水果當飯吃,殊不知,有些水果,正常人吃多了也是很要命的!
荔枝含有大量天然葡萄糖以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等。但過量進食不但會引起上火,還有可能導致體內糖代謝紊亂,引發低血糖(即荔枝病),輕則出現頭痛、噁心、冒汗、口渴無力等癥狀,重則發生昏迷。
芒果富含維C、維A、蛋白质、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但它裡面的某種蛋白質也是許多人的常見過敏原之一,這類人誤食芒果可能會引起皮膚瘙癢、紅斑、腫脹、呼吸困難等過敏癥狀。
桃子富含多種果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纖維素等,適量吃有預防便秘作用,但吃多容易引起腹瀉、腹脹,此外,它含有一種稱為"桃子素"的刺激性物質,若是敏感肌膚,直接接觸可能會刺激皮膚導致毛囊炎的發生。
榴槤糖分和熱量較高,如果大量食用榴莲,不僅對高血糖的人不友好,還容易導致發胖。另外,它也是種高纖維水果,攝入過多,可能導致胃腸不適,如腹脹、腹痛和消化不良等。
俗話說“物極必反”, 水果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營養來源,除了控制食用量,不良的吃水果習慣,也可能讓我們越吃越傷身。
夏天來一口冰鎮水果很爽,但這對胃來說則可能是“火葬場”。
冰鎮食物進入胃部時,可導致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黏膜的正常血液迴圈,進而干擾消化功能。這對於消化功能較弱或有胃病史的人來說,更易引起腹痛、腹瀉癥狀。
因此,吃冰鎮水果更要注意量,進食時不要大口吞咽,應慢慢細品,給胃部更多適應溫度變化的時間,減少不適感。同時配合其他溫熱的食物一起,減輕對胃的刺激,促進消化。
不少人都說水果是飯後甜點,但實際上水果並不適合飯後吃。當我們進食主食和蛋白質后,胃酸的分泌會增加,而水果的酸性成分可能與胃酸相互作用,導致胃部不適、酸痛或消化不良。
大部分水果含有有機酸,而我們空腹時,胃內的酸度也相對較高,此時吃水果,可能會加重胃酸的刺激,導致胃部不適或消化不良。
菜刀經常接觸生肉、蔬菜,如果清洗不徹底,容易將寄生蟲或細菌帶到水果上,從而染病。應該為水果準備一把專用刀,不要因省錢而得不償失。
水果作為大自然的饋贈,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美味。但在享用水果時,我們也需要保持適度和謹慎,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水果的益處。
參考資料:
[1]陳新編,安全買菜經.水果篇,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第31頁
[2] 警惕夏季“水果病”.《家庭健康:醫學科普》.2014年第8期23-23,共1頁
[3] 霍清萍,尹學兵主編,健康生活完全指南 腎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05,第140頁
[4]張一.糖尿病患者水果5不吃.《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07年第4期66-66,共1頁
[5]領文.吃水果要因病而異.《產品可靠性報告》.1994年第12期34-34,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