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菡苓
2025年3月23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氣象日主題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
去年,成都市氣象局的“蓉城·靈犀”短臨預報人工智慧模型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基於物理約束的雷達組合反射率因數外推演算法,通過深度神經網路模型的訓練和檢驗,實現了對氣象數據的精準分析和預報,AI正為成都防災減災注入“智慧動能”。
借助AI技術如何更精準地預判天氣?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
· 技術突破 ·
實現未來2小時內
每6分鐘精準預報
當狂風裹挾著暴雨逼近城市,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正在上演。2024年夏天,強對流天氣頻發,因為“蓉城·靈犀”大模型提前捕捉到關鍵資訊,精準預測了未來幾小時內的強降水落區、強度,讓防汛決策有了科學依據。
21日上午,在成都市氣象局,記者見到了“蓉城·靈犀”人工智慧模型。
據成都市氣象台技術研發室博士、高級工程師陳思思介紹,基於人工智慧技術,“蓉城·靈犀”開發的短臨降水預報模型可以實現在未來2小時逐6分鐘解析度、逐1公里空間解析度的精細化雷達組合反射率外推預報。配合快速更新同化技術,0~2小時降雨預報目前可精細至逐5分鐘、逐100米。
· 實戰檢驗 ·
提前90分鐘
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目前,“蓉城·靈犀”已從實驗室走向實戰。
去年7月23日午夜1時許,成都大邑山區出現局地短時強降水,此時“西部沿山是否產生極端強降雨,雨帶是否向東擴展影響成都城區”是當時臨近預報的難點和關鍵問題,同時也是防災減災的重中之重。
每6分鐘刷新預報,數據即時和相關部門共享對接,當晚的值班人員幾乎徹夜未眠。陳思思對這次降雨印象深刻,她介紹,當時“蓉城·靈犀”的預報結果顯示:中尺度對流系統穩定少動,西部山區強降水還將持續,部分地方大概率會出現大暴雨。隨即,經市縣兩級會商,5個市(縣)根據“蓉城·靈犀”的預報結論,提前90分鐘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成都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韋瑋說:“5個市(縣)同時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在成都還屬首次”。
記者瞭解到,這次天氣過程為成都市西部2013年以來降雨強度最大的一次區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氣過程,小時雨量達178.3毫米,突破歷史極值。“由於氣象預警預報準確及時、層層遞進,為早轉、快轉、盡轉贏得了先機。”“蓉城·靈犀”的預報與實況高度吻合,證實了該短臨模型對複雜地形下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發展和移動規律具有良好的預測性能。
目前,“蓉城·靈犀”技術正在繼續推進模型的研發升級,賦能防災減災救災、智慧蓉城城市治理、低空經濟發展和重大活動保障等場景。2025年世運會即將開賽,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短臨預報模型——“蓉城·靈犀”將全程參與氣象服務保障,為世運會保駕護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