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咋養生?專家提醒:防“三病”強“三養”
更新于:2025-04-05 11:47:03

羅昱

4月4日,清明,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清明來臨之際,由省衛生健康委指導,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多家單位推出“熊貓話節氣”健康傳播計劃。首期邀請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馬界等中醫專家談清明時節的養生。

清明是萬物復甦的時節,此時天氣多變,乍暖還寒,雨潤風潮,晝夜溫差大,濕氣漸重,各種病原體傳播呈增加態勢。在這個節氣里該如何養生?專家表示,起居生活需防“三病”,強“三養”。所謂防“三病”,就是防春瘟、防哮喘、防慢病。強“三養”,就是注意飲食、運動、情志這三方面的養生方式。

防春瘟:春瘟是指春季常見的、具有傳染性的熱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麻疹、痄腮、風疹等。春瘟具有發病突然、熱象偏盛、容易傷陰、流傳極快的特點。預防春瘟需注意居室通風,盡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天氣比較乾燥的時候,加濕器,在室內最佳使用,或在臥室里放盆水。多吃水果、多喝水,少吃煎炒油炸等熱性食物,適當進行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

防哮喘: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過敏性哮喘的高發期。對花粉及植物過敏者盡量不要去公園或植物園,如一定要外出,也應減少與花粉的接觸,最好戴上口罩。出行時應選擇好時間,一般來說,中午和下午是空氣中花粉飄散濃度較高的時間,此時應盡量避免外出。另外,預防呼吸道感染也是預防哮喘的重要環節。因此,清明時節應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

防慢病:這個時節,氣溫忽高忽低,機體的新陳代謝機能也隨之旺盛,但氣候變化異常,春寒與春暖交替出現,是一些慢性疾病的高發期。專家提醒尤其要預防心腦血管、呼吸道、消化系統及精神四個方面的疾病。

飲食上要慎食“發物”

“發物”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通常情況下,適量食用“發物”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或引起不適,但清明時人體陽氣多動,向外疏發,內外陰陽平衡不穩定,氣血運行波動較大,稍有不當,就會導致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統的疾病。在這個季節,支氣管哮喘、皮膚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如再吃了不當的“發物”,就可能導致疾病進一步加重。清明時體內肝氣特別旺盛,會影響脾的功能,還可使人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應慎食的“發物”包括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品;雞肉、豬頭肉、鵝肉、驢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畜類。

同時,清明也是養肝的好時機,應多食枸杞子、大棗、豆製品、動物血、銀耳等對肝臟有益的食物,滋補肝之不足或預防肝臟功能下降。但也不可對肝臟過於進補,以養肝柔肝為主,兼顧健脾養胃。

練八段錦可提高身體免疫力

清明時除了選擇到戶外散步、登山等運動,還可練習八段錦來調節精氣神。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覆多次,並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顎、意守丹田)。其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症及失眠等慢性病。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肩頸關節僵硬、氣機不暢的人群可以選擇“兩手托天理三焦”式來練習。

同時,還需注意情志養生。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此時如果不注重調理情志,而使七情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和陽氣的升發,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因此,人們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盡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川觀新聞記者 石小巨集 魏馮)

思念的那頭
思念的那頭
2025-04-04 07: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