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咚咚咚……”4月4日上午,鑼鼓聲聲伴著為“撐手”鼓勁的茅山號子,江蘇興化戴南鎮一年一度的茅山會船如約而至。
茅山會船現場。周社根攝
茅山會船是清明時節戴南茅山地區群眾集體撐船前往舊墓叢、古戰場灑麥飯、奠酒漿的祭祀活動。據瞭解,當地人在活動中紀念的並非自家祖先,而是那些在戰爭中陣亡的外籍和無主亡靈,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紹興年間,綿延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龍舟”樣式的竹泓木船參與茅山會船。人民網 王丹丹攝
“春節可以不回老家,清明節一定要回來會船”,這是茅山地區群眾傳承會船民俗的真實寫照。茅東村的“撐手”荀東林,便是從山東日照趕回的。清明節前一周,荀東林每天下午16點到18點參加村裡會船隊伍的集訓。
這是荀東林第一次擔任“撐手”,49歲的他被安排在了船尾,負責控制船的重心和把控方向。相較之下,茅二村的二寶則顯得“經驗豐富”。
正午時分,茅二村村民食堂異常熱鬧,包括本村、外村來會船的近600人在這裡吃起了“大鍋飯”。二寶穿行在人群之中,忙著為會船做最後的準備,不時有人照面時喊他“會長”。“我是從父親手裡接過的擔子,他總說‘撐船會友’,把周邊村莊聚在一起,我現在也做了16年大家口中的‘會長’。”他說。
西大河兩岸圍滿了觀看茅山會船的市民遊客。史道智攝
午後,會船在長約600米的西大河裡舉行,二寶帶著60位村民將竹篙紮進水裡,向上調整握姿,再躬身向下發力,船即向前衝去。
作為今年會船最小的參與者,二寶11歲的兒子也上了船,“父輩把組織會船的責任交給我,如今我也逐步傳給下一代,孩子也非常感興趣”。
自發默契的堅守是茅山會船生生不息的源泉。當天,來自周邊10多個鄉鎮的200多條船共5000多名村民參與了會船,現場觀眾則有6萬人之多。
在上海工作的郭嘉玲帶著孩子回鄉感受會船習俗,“我們每年都回來看,今年河兩岸的基礎設施更完善,表演的內容也更豐富,增加了很多非遺展演的節目。”
茅山會船現場,巡遊會船進行民俗表演。人民網 王丹丹攝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興化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首個清明節,包括茅山會船的習俗,會船時人們齊聲高唱的茅山號子以及部分船隻建造所用的竹泓木船製作工藝在內,都是當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