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黃海子
春陽暖得讓人發軟。
江津濱江路的草坪上,隨處躺著或坐著曬太陽的人,他們花花綠綠的著裝,像陽光下盛開著的繽紛花朵。
濱江河堤的梯坎上,從臨江處一直到聶榮臻廣場以下,也滿是坐著站著曬太陽的人,他們時不時地晃動著,像江中清亮緩慢的浪,一浪隨著一浪地悠閒著時光。
散步在河堤上的三三两两的人,隨意地把陽光輕輕撞散開后又迅速彌合,開與合之間,陽光隨意地暖著人間。在江的靜處,藍天與白雲被水攥住了,淺藏進水底,和着水底的卵石,成了一幅好看的風景畫。
不知是誰輕輕驚叫了一聲:“快看!河底好多魚。”一時間,好多人朝著聲音處圍了過去:“呀!那條是草魚,起碼有6斤重。”“快看快看!那幾條是鯉魚。”“那裡那裡!那裡有好多條好像是翹殼魚。”“哎呀呀!好多鯽魚。”……
是的,春陽正暖,平時藏在水底深處的魚,也游到淺灘水緩的地方來覓食,或潛或浮,結陣巡遊,啄食波光。
這情景,讓我想起幾天前去上游的白沙鎮走親戚的偶見。那天的陽光,也如同今天一樣,清明又溫暖。
我倚在白沙濱江路的圍欄往江面看:依水而起的白沙濱江路下,江水緩慢往下游奔流,一群不認識的魚在近處水底的沙灘上覓食。它們尖尖的吻部把水底的沙子攪動出一團又一團渾水,如暫態綻放的昏黃色花朵,一朵接著一朵地盛開,碩大呈梭形的身軀看似笨拙實則靈動無比。
我也像今天在江津濱江路河堤上突然看見遊魚的人一樣,不由發出了一聲驚叫:“這裡好多好大好怪身材的魚!”
這一聲驚呼,同樣引來了好多人的圍觀。
有人一邊拍攝一邊科普起來:“這魚叫沙臘子,學名叫長江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喜歡成群結隊地在沙礫的水灘中覓食。”
科普完,他又感歎道:“這魚我很多年沒見過了,真沒想到今天能遇見。長江的生態確實變得好起來了!還是國家有遠見有辦法啊,‘十年禁漁’才幾個年頭,這魚就得以重新與人‘親近’了!”
他在科普,我的思緒卻在遊離——幾年前的長江,因為人們無序地捕撈,幾乎可以用“荒無魚煙”來形容江里的水族狀況。而今,我卻生平第一次見到了“水中大熊貓”長江鱘,多幸運啊。
想著前幾天我與長江鱘魚的偶遇,再看看草坪上曬著太陽、悠閒的人們,突然發現我與他們也彷彿是一尾尾的“魚”。
是啊,我們從洪荒時代的海洋,走向陸地,再進化成人。我們曾經不就是一尾尾的“魚”嗎?
這清明祥和的天地間,人、眼前的山水、城市、陽光……何嘗不是一汪浩大的煙火清流?
在這清流之中,我們這些“魚”躍上了河岸,閑適地棲息在河清海晏之中。我們悠閒地曬著太陽,觀賞著江中的魚兒自由淡定地漫遊,與它們一同自由地呼吸,一道安逸舒適地享受著漫天的溫暖。
而水中的遊魚,也看著我們在浩蕩的煙火清流中,自由自在地閒散、開心,不由自主地發出幸福的感慨,向水面吐出了一串串歡樂的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