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嘉興最純粹的風情民俗,你了解幾樣?
更新于:2025-03-26 06:10:57

本文轉自:嘉興日報

  【編者按】

  無論你是居住在嘉興的居民,或是到此一遊的遊客,是否都會好奇嘉興這座城市的故事?過去的嘉興是什麼樣子的?這個景區、那條街的名稱為何如此特別?那些習俗、美食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典故?

  今天,跟著《嘉興風情民俗》,從嘉興民俗這個絢麗多姿的寶庫中擷取精華,領略最純粹的老嘉興風情。

  《嘉興風情民俗》

  王福基 袁克露 主編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寫法注重民間色彩,通過風景、風情、風物、風華等篇章,對嘉興主要的名勝、民情、習俗、精英、物產作一個文化視角上的綜覽。閱讀這本書,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嘉興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文化習俗等內容。

  南湖船歌

  風景秀麗的嘉興南湖,作為遊覽勝地歷史悠久。南湖邊上的許家村村民在煙雨樓四周的湖面上捕魚、植菱、擺渡和為旅遊者服務。許家村的村民在勞動生活中創作和流傳著許多民間歌謠,人們稱之為南湖船歌。這裡的男女老少都喜愛唱,邊勞作邊歌唱,增加生活情趣。如《採菱歌》:“東南風吹來暖洋洋,煙雨樓造在湖中央。四周自有青菱蕩,蕩中出路有船行。”“八月桂花開來香噴噴,姐妹雙雙採青菱。採得青菱到何里去賣??採得青菱到行里去賣。”歌詞樸實、歌聲抒情甜美。解放後,出於對黨對新中國的熱愛,最後一句改為“採得青菱送北京”。

  許家村老歌手周阿二、許大妹兩位老媽媽說,她們從小喜歡唱的歌還有《五姑娘》《鮑六姐》《賣衣箱》《二娘與寒宮》等等。解放前許家村漁民每當夜深人靜時,在月光下捕魚、裝彎籠、耥螺螄。這時候最容易打瞌睡,於是就放聲唱船歌,一支接一支不停地唱,直到把瞌睡趕跑。歌謠除了代代流傳的,也有自己編的,還有吸收外來歌詞改編的。因為許家村人接觸各地遊客,搖船時為遊客唱船歌,有的遊客把外地民歌唱給他們聽。他們加以吸收,豐富了南湖船歌。

  南湖船歌中有用數位順序編的歌,向外來遊客介紹嘉興城景觀的:“嘉興一府秀州城,兩縣衙門鬧盈盈,三(杉)青閘兵馬來叫應,四城門告示密層層,五龍橋相對茶寺,六(角)裡街上出鄉紳,七層寶塔聳天立,八鮮行里掛紅燈,九(韭)溪橋在城中心,十(閘)前街對菜花涇。”又如許家村人愛唱的嘉興三塔問答:“我唱山歌問你個信,三塔塘邊三個寶塔有幾層?上有幾個葡萄鏈子叮噹響?下有幾位小佛四轉蹲?我唱山歌答還你聽,三個寶塔廿五層,上有三八廿四個葡萄鏈子叮噹響,下有一百零八位小佛四轉蹲……”歌採用一問一答的手法,活潑、風趣、抒情,一環緊扣一環地延續著。這些船歌內容都是展示嘉興風貌的,極具地方特色,又是船娘向旅客介紹嘉興景點的,因此極具職業特色……

  按嘉興民俗,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是荷花生日,南湖煙雨樓五彩繽紛熱鬧非凡。湖面上漂浮著一串串精美的荷花燈,花裡都點著小燈,在微風湖波里輕輕飄蕩;一艘艘遊船掛燈結綵,滿載遊客在湖面上優哉遊哉。此時,船娘們唱著船歌,歌聲在夜空回蕩,此起彼伏。正如清嘉興知府許瑤光所寫:“湖煙湖雨蕩湖波,湖上清風送櫂歌。”

  舊時南湖船歌不僅許家村人愛唱,嘉興城鄉人都愛唱,世代吟詠流傳。

  (節選)

  響堂

  響堂這個名稱,如今人們已很陌生,但在商業工作中,特別是飲食業中上了年紀的人還是記得的。

  過去的菜館、酒家,不像現在先售票再吃,大多是先吃了再會鈔的。這些店家大都設有樓上樓下,那麼,顧客吃了怎麼會鈔呢?這就要藉助這個響堂了。

  響堂區別於跑堂。因為過去店面稱堂子,跑堂就是穿梭似的在堂子來回奔跑,亦即如今的服務員。響堂就應在這個“響”字上,因為在堂子里要叫喊,而且要叫得響。

  一般的響堂,一要精明能幹,認人準確無誤;二要心算特別好、特別快,計算絲毫不差;三要嗓子清脆響亮,吆喝聲起碼隔三四間門面也能聽清。

  營業開始,跑堂笑臉相迎顧客,安排就座,送茶遞手巾,然後響堂上去問顧客吃些什麼。問畢,即用清脆響亮帶有節奏的特有調門喊起來:“哎,來了!清炒肉絲,糖醋鯽魚,三鮮砂鍋各一,外加紹酒兩斤啊……”

  隨著響堂的喊聲,灶間的廚師即應聲回答:“呀……”不一會跑堂手托盆子快步端上:“來啦……”等顧客們吃好,響堂必送客,也用特有的調門喊起來:“哎!下來會賬,五元六角八……”賬房隨即“呀……”一聲,用戲曲裡的語氣應答著,便噼里啪啦撥起算盤來。

  隨著響堂的叫喊,整個店堂裡,廚房、大堂、賬房的應答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放鶴洲

  放鶴洲是嘉興古代的一處園林名勝,其地在西南湖南端。據元《至元嘉禾志》說,唐德宗時,名相陸貽(754—805)建宅園於此,建放鶴亭,稱鶴渚。又據傳說,唐宣宗時,宰相裴休在此建別墅,名裴島。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著名詞人、禮部郎中朱敦儒(希真)寓居嘉興,闢裴島為放鶴洲。

  朱敦儒有《好事近》詞一首雲:“失卻故山雲,索手指,空為客。蓴菜鱸魚留我,住鴛鴦湖側。偶然添酒舊葫蘆,小醉度朝夕。吹笛月波樓下,有何人相識?”朱敦儒居住在嘉興期間,陸游與朋友一起往訪。在陸游《老學庵筆記》中提到了放鶴洲訪朱敦儒,稱西南湖煙波浩渺,有一條小船划到岸邊,引渡他們上島。洲上屋舍精雅,置有琴棋書畫,使人流連忘返。

  南宋以後,放鶴洲曾長期荒蕪,雖然如此,明代還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放鶴洲去領略大自然的詩情。直到明代末年,擔任貴陽知府的朱茂時將放鶴洲重建。拓地百畝,內有亭、榭、橋、閣,別具風光。

  朱茂時,號葵石,是著名文學家朱彝尊的伯父。朱彝尊的《鴛鴦湖棹歌》有兩首懷念放鶴洲的詩。第一首詩雲:“蟹舍漁村兩岸平,菱花十里櫂歌聲。儂家放鶴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第十三首雲:“金衣楚雀白章鳥雞,不住裴公島上啼。白馬未嘶雲屋外,紅船先渡板橋西。”清代的一些著名櫂歌體詩,凡是寫嘉興風土的,很多是詠放鶴洲的。

  (節選)

獎勵的是未來的你
獎勵的是未來的你
2025-03-26 0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