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白塔寺
更新于:2025-03-26 06:15:11

本文轉自:蘭州日報

白塔老照片

如今的白塔寺內

如今的白塔寺內

張掖有句民諺說:“甘州不乾水池塘,一出北門是流泉。”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長草的地方就有生機。白塔村就毗鄰流泉村,是甘州區新墩村的另一個村。這個村有一寺廟叫白塔寺,白塔寺裡又有白塔,白塔村因此得名。而白塔又叫水塔,是張掖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之一。可見此地是一個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了。

清朝末年宣統元年,農曆的己酉年,也就是西元1909年,正逢省学政十二年一遇的生员科举大考,應試者眾多,張掖破天荒就有六人拔貢,是清朝以來歷史上成績最好的一次。張掖城北郊的白塔村人陶學詩靠先天的聰慧和後天的勤奮,嶄露頭角,拔得頭籌,在六名貢生中名列第一,轟動整個張掖城。

水中出蛟龍,禽中出鳳凰,人中出呂布。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白塔這樣鍾靈毓秀充滿人文氣息的氛圍中早年就孕育出陶學詩這樣的大家那就見怪不怪了。

張掖白塔,位於城北門外三裡多路的甘州區新墩鎮白塔村白塔寺內,又名水塔,創建於明代宣德六年(西元1431年),是一座覆缽式磚塔。當時,這裡有一寺廟叫白塔寺。據說南宋恭帝趙顯在這裡出家,法號為“合尊”大師。明天順六年(1462年)維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

據傳重修后的白塔寺,寺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塔身高20余米,巍峨聳立,有凌雲摩天之勢。朝佛禮拜者絡繹不絕,為張掖古城名勝佳景之一。

民國三十二年(西元1943年)甘肅省財政廳批准白塔寺為張掖農校永久性校址,張掖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隨即由文廟遷入,自此寺內建築陸續被改建或拆除。1953年張掖地震,白塔頂部被震毀。直到1957年,新生的張掖農校在此重建,白塔附近300畝耕地被學校徵用。後來,為防止學生在塔周圍玩耍發生安全事故,最終拆除了白塔,遺址因校園綠化也就蕩然無存了。歷經五百多年風雨的白塔就此定格在了照片中。有人在查閱資料時,還發現在清末外國駐華機構出版的明信片中,有一張就是張掖白塔。

白塔水塔象牙塔,塔塔逢源,源遠流長;人脈地脈文化脈,含情脈脈,生生不息。白塔寺和水塔就和文脈聯繫到了一起,成為河西學院的一大景觀。

目前,白塔亭在河西學院北校區。坐北向南,碧瓦紅柱,清幽古雅。亭面南北居中,匾額橫懸,上書“煥然斯文”“弘學興邦”,並配有兩副楹聯:“亭內梵音逝去書卷留香絲路吟,碑前秀色尋來文光射鬥甘州景”,“白塔化雲煙佛剎千秋留勝跡,河西興大學碑亭此日沐文風”。

亭前立一石碑上書:“白塔寺亭(清)”。這是甘州區人民政府於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日批准的“甘州區(縣)級文物保護點”而立的保護標誌石碑。

《甘州府志》記載的“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的景觀,在白塔村就彰顯得淋漓盡致。小小村落,歷經風雨滄桑,卻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沉浮。

進入新世紀,張掖農校併入河西學院,白塔亭遂成北校區一景。2012年5月,學校斥資30萬元修繕了白塔亭,以此作為有著近600年歷史的張掖白塔的遺存和見證。

時至今日,白塔雖然已不復存在,但白塔亭仍然屹立在河西學院校園內,作為一個高品位的文化標誌,我們透過這個建築,可以聆聽到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發出的交鳴。

□付聰林 文/圖

來南昌赴春光
來南昌赴春光
2025-03-26 06:11:34
桃花盛開 春意盎然
桃花盛開 春意盎然
2025-03-26 06:12:34
一束花的全球綻放
一束花的全球綻放
2025-03-26 06:15:13
寧縣塬梁的杏花開了
寧縣塬梁的杏花開了
2025-03-26 06:15:17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2025-03-26 09:22:18
青藏高原憶舊
青藏高原憶舊
2025-03-26 13:17:55
游中國,旺季來了
游中國,旺季來了
2025-03-26 13:22:44
春季花海 開啟賞花熱
春季花海 開啟賞花熱
2025-03-26 13:26:52
車行景移 文化隨行
車行景移 文化隨行
2025-03-26 13: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