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阜陽日報
全媒體記者 李方達/文 龐誠/攝 在阜陽市博物館二樓展廳,玻璃展櫃里閃亮的鄖爰金幣總能吸引不少遊客的目光。“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名稱,“爰”是當時的一種貨幣重量單位。鄜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我市臨泉、阜南等地均出土過大量鄖爰金幣。市博物館珍藏的鄜爰金幣,為國家一級文物。
阜陽曾經出土多塊郢爰金幣
1970年5月,阜南縣三塔公社勝華大隊朱大灣生產隊(今潁州區三塔集鎮勝華村朱大灣莊)社員在挖河泥時,發現了一些金塊。考古工作者聞訊後立即趕到現場,進行調查和發掘工作,共出土郢爰25塊、金餅17塊,總重量1451.5737克。其中有3大塊郢爰是完整的,印面向下疊放在一起。3塊完整的郢爰外表稍有不同,但整體上均呈束腰翹角,凸背凹面龜殼形,凹面印有陰文篆書“郢爰”二字。
在此之前,臨泉鮪城已出土6塊郢爰金幣。1971年,臨泉艾亭也出土了郢爰、陳爰和金餅共計43塊。陳爰金幣是楚國遷都於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後鑄造的一種有銘文的貨幣。據說,太和縣也曾在上世紀末發現一件郢爰金幣。
阜陽市博物館藏的3塊完整郢爰比較罕見,它們每塊的重量在263至280克之間,與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天平砝碼的一斤相接近。這進一步證明瞭“爰”為重量單位的說法。
臨泉艾亭出土的郢爰與陳爰共存,則有力證明了它們是同時代流通的金幣。有關專家研究認為,戰國末期,楚國先後遷都於陳、钜陽和壽春。遷都後,部分楚人依然把都城稱之為“郢”,因此便有郢爰與陳爰共存的現象。
對研究古代貨幣具有重要價值
為什麼阜陽地區會大範圍、多數量地出土鄜爰金幣呢?
有學者認為,戰國末期,楚先後遷都於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與阜陽是近鄰)、钜陽(在今阜陽境內)、壽春(今淮南市壽縣,與阜陽也是近鄰),這說明阜陽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而楚國是我國古代有名的黃金產地。《史記·貨殖列傳》和其他古籍中均有關於楚地產黃金的記載。如《戰國策·楚策》雲:“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這句話的意思是:黃金、珍珠、犀牛和大象等珍貴物品都是楚國所出產的。《管子·輕重甲》雲:“楚有汝漢之黃金。”這句話表明楚國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有專家認為,阜陽地區在戰國末期很可能是楚國的鑄幣地。
此外,古代交通以水運為主,而阜陽地處汝、潁、渦、淮之間,水運之發達、經濟之繁榮可想而知。專家認為,阜陽大批郢爰、陳爰和金餅的出土,印證了春秋戰國時代確實存在一條從河南方城經上蔡、繁陽至下蔡的商道,即古文獻中所說的“夏路”“夏道”。阜陽郢爰金幣的出土,反映了當時這一“夏道”沿途商業的繁榮。
鄖爰二字極少見於古文獻,鄖爰金幣卻在安徽、湖北、江蘇等地大量出土。鄖爰的含金量在90%以上,品質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鈑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阜陽出土的大批郢爰、陳爰金幣對研究古代貨幣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