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飯賽道永遠不缺創新。
“60一份的白人飯外賣開在菜市場二樓角落”少見多怪,沙拉和輕食被精緻中產們划入“速食”之列——填飽肚子勉強,但不值得每頓前再發條朋友圈。
最近北上廣打工人的頂流漂亮飯,是把麥當勞漢堡的肉餅拆出來蓋在米飯上,拿日式小碗一裝,一碗收你88,還沒法備註“多加生菜”。
你說同樣的價錢我買六份麥當勞窮鬼套餐能敞開吃一個星期,“日式漢堡肉專門餐廳”們則嘲笑你不懂“現絞、現烤、現煮”的含金量。
不僅肉有“三現”,吃一頓尊貴的漢堡肉,你得先走完由排隊入座到親手烤制的十八道工序。為了“合規合矩”地吃上這頓日式蓋澆飯,打工人就差飯前沐浴更衣。
午休時間只有一個小時的打工人,一邊眼饞商場裡新開的漢堡肉餐廳一邊暗暗慨嘆其遙不可及:
“尊敬的漢堡肉,到底有什麼方法能在40分鐘內完整地吃到你?”
在網紅火鍋、網紅烤肉的倒閉已經快到令人乏味的年頭,創造新品類似乎總是比在老三樣裡捲生捲死更具爆款潛力。
聽著讓人陌生的“日式漢堡肉餐廳”扛起“商場排隊王”大旗。其中的頭牌是【肉肉大米】,這個膩得發慌的名字,最近開始頻繁出現在北上廣探店博主的主頁里。
成立至今兩年多,關於這家餐廳在小紅書上的帖子已經超過11萬條,一批人在推薦,另一批人在問,到底是吃什麼的?是把雙吉漢堡裡的肉餅摳出來嗎?
招牌上強調漢堡肉【專門店】,整家店的“專一”肉眼可見。肉肉大米只有三個套餐:兩塊肉餅配飯,68元;三塊肉餅配飯,78元;一塊乳酪肉餅和兩塊原味肉餅配飯,88元。你看來看去,原來整家店就賣一種東西,米飯配牛肉餅。
“除了牛肉和豬肉不一樣,這和把獅子頭拍癟了放飯上有什麼區別?”
你以為的“日式餐廳之魂”在這裡都見不到:沒有10塊一盤的預製海帶絲和日式土豆泥,也不提供餐後甜點抹茶大福或者南瓜撻。肉肉大米在功能表上貫徹日式極簡,所見即所得,牆上的三塊木牌就是全部內容,社恐們再也不用擔心怎麼在三輪對話之內和服務員解釋清楚自己要吃的菜色。
唯獨在“貴”和“小”兩件事上,肉肉大米貫徹了日式餐廳們的優良傳統,併發揚光大。
明明博主們拍起來就是大到溢出碗邊的“超滿足”肉餅,輪到你卻發現原來看著滿到溢出只是因為碗太小,牛肉餅比雞蛋黃大不了一圈,碗里再多放三棵西藍花就是極限。
互聯網總是理解不了,“鴿子到底為什麼這麼大”,你端起手中這個能用三根手指夾起的小碗的時候,也不禁心生疑惑,“這一口肉到底為什麼在博主們的照片里這麼大?”
圖源:小紅書@小兔別又別,@思琪咯
麥當勞一個漢堡就能飽的打工人感歎到了肉肉大米自己食量大漲,能“一口氣吃完三份肉餅”,殊不知一塊肉餅90g,你吭哧吭哧吃完三份也還不到火鍋店一盒300g肥牛卷里吃到的肉多。
“說好聽點叫健康餐,適合減脂人士。”
“小而精”總被用在你最不希望的地方,除了肉餅,還有店面。
為了凸顯“現烤”的特色,肉肉大米店鋪三分之一的空間都分給了中央的烹飪區,系著圍裙的烤肉師傅站在烤架旁為你上演《深夜餐廳》。100平米的門店裡塞下了40個座位,你不得不佩服空間的極致利用效率:客人圍著烹飪區的U型長桌坐下,在胳膊稍微伸長點兒就能夾到鄰座肉餅的逼仄座位里,局促地緊盯自己面前的一碗飯,因為抬頭你就會和面前同樣局促的店員四目相對。
圖源:小紅書@野特
在街頭麻辣燙同款長桌上吃著78一份的漂亮飯,肉肉大米的“日式氛圍感排座”決定了你想吃到這頓飯,排隊是無可避免的——半小時起步,上不封頂。
大概也是店面空間有限且又是速食,不像海底撈們另闢排隊區給你供應熱水茶歇,肉肉大米的排隊不提供凳子,“純人肉罰站”。
根據媒體《餐觀局》的觀察,肉肉大米的日常翻台率達到10輪,按照70元客單價計算,每家店月營業額可以達到100多萬。
圖源:小紅書@Joie
但“開業兩年還在排隊”,是事實卻也不是。肉肉大米在北京、深圳這兩個全國頂尖美食荒漠里接連開店,營造出一種“漢堡肉中國人必吃”的虛假繁榮。但比起“非吃不可”,排兩小時吃不上的真正原因,可能只是吃一頓漢堡肉的SOP(標註作業程式)過於冗長。
肉肉大米成功開創“漢堡肉版Omakase”:沒有Omakase的珍貴原料,但在吃飯的繁瑣和儀式感上做到了對齊。
首先得排隊入場,“人到齊後才能入座”,避免本來就沒幾個的座位被佔用。入場有店員引領,一路走一路不厭其煩地給你介紹吃漢堡肉的十八種講究:
肉餅首先會在大烤爐上被煎到五分熟,服務員會立刻把半熟的肉餅再放到每個客人面前的單獨烤盤上,你再根據自身喜好烤到八分或者全熟。漢堡肉搖身一變就有“人均3000銀座鐵板燒”的格調了。
小料台的腌菜和碗里的湯可以免費續,但你得主動喊店員來加,“一頓飯厚著臉皮向服務員要了三次腌西藍花,感覺像在化緣。”
原味的肉餅或許太膩,所以你面前的自助調料架上還放著8種調料:烤肉醬、壽喜燒汁、黃芥末、洋蔥醬,你可以自行創造肉餅口味。
日系一點的吃法是“第一塊單吃肉餅,第二塊配著葡萄泥和自家製柚子醋吃,第三塊配著生蛋黃和醬油一口扒完”。你也可以走中式路線,把肉餅搗碎,輔以醬料、溫泉蛋,以及小料台的西藍花,在碗裡混合均勻,漂亮飯就變成了一份紮實且葷素搭配的東北醬拌飯。
圖源:小紅書@小冷冷冷
有鍋有灶,吃法的創意空間可以是無限的。
有人開創性地把肉餅搗碎了加上調料在鍋里翻炒做成“碎肉小炒”后,表示自己已經領悟到了這種“自助飯”的精髓:之所以在每個座位前放上調料和鍋,就是讓你吃不下去的時候,還能多一個自己動手炒菜的選項。
“平時沒有做菜經驗的姐妹慎來。”
一套流程下來,“吃起來很累的飯”成了食客對這家餐廳的獨特印象,“過分的儀式感容易讓人忘記飯的味道”。
圖源:小紅書@怪味小麥
但也總會有人被“儀式感”吸引:漫畫感木質裝修、日式陶瓷餐具、百分百複刻《蠟筆小新》的漢堡肉,“打卡出片”在肉肉大米變成了一個不太需要思考的動作。
日式餐廳在這方面有天然優勢,餃子店喜家德也想做CBD白領生意,但你對著大紅的快餐桌和廉價的餃子湯塑膠杯,無論如何沒法把它加入自己的“春日周邊plog”。在早已公式化的各類“漂亮飯”里,肉肉大米依舊以驚人的小紅書出圖率獲得了“看圖就好好吃”的最高讚譽。
圖源:小紅書@小冷冷冷
餐廳里只有長桌吧台座的好處在於彰顯一種“人人平等”。凡是超過2人以上的聚會在這裡就顯得尷尬:盡頭的朋友們連碰杯都夠不著;套餐也是一人一份,無需糾結一個人來吃不到更多口味的美食。肉肉大米似乎是唯一一個你想獨自吃頓貴飯時無需權衡性價比的地方。
雖然被稱為“i人一人食天堂”,“但真正的天堂應該有隔板”,i人們紛紛表示。
賣的是30一塊的中產肉餅,肉肉大米自然不忘強調自己和超市冷鮮區肉餅的區別。
宣傳里寫自己用的是“整塊牛上腦”,作為主打“高品質牛肉”的日式餐廳多少讓人會與“和牛”產生聯想。但肉肉大米的母公司——日本物語集團執行總監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因為內地禁止日本牛肉、大米進口,內地肉肉大米全部採用的是美國牛肉。而肉肉大米強調自己米飯使用的“越光米”,其實也是物語集團與遼寧省農場合作種植的,目前每年產量600頓。“因為該地與日本新瀉縣維度相若,適合栽種這個品種”。
所以你在一家日式牛肉餅店,吃到的其實是美國進口的牛肉,和遼寧省黑土地上的大米。
拋開擦邊的“日式”,回到人最基本“吃飽”的需求,你也不能說肉肉大米小氣,畢竟米飯和西藍花都無限免費供應,“建議改名西藍花放題,健身人士狂喜。”
雖然名聲響亮、開店飛快,但肉肉大米其實不是最先開創“漢堡肉配飯”的餐飲品牌。
肉肉大米去年10月開進香港沙田,引發的第一波關注不是多少人排隊,而是它和「挽肉と米」的正面競爭。
後者是“日式漢堡肉”餐廳的開創者,在香港、臺灣等地開有分店,疫情期間“漢堡肉配飯”吃法走紅,在日本國內和中國都引起大量品牌效仿。在日本,要吃到一頓「挽肉と米」,需要早上9點前上官網預約搶號。
北京有本土網紅「KAI FINE開飯」,廣州有「肉米堡」,長春有「肉肉炊米」,哈爾濱有「胖胖肉肉大米」。無論是漢堡肉配飯的吃法、明廚加長桌的餐廳佈局,還是“現絞、現烤、現煮”的三現的宣傳點,甚至“免費西藍花”,這些餐廳都幾乎一比一複刻了成立於2020年的「挽肉と米」。
大概是擔心再晚幾年自己都要成替身了,「挽肉と米」在今年3月宣佈第一家內地門店落戶廣州。有人問和肉肉大米有什麼區別,“類似蘋果和小米”。“創始鼻祖”在價格上也不遑多讓:香港「挽肉と米」三塊肉餅的套餐要158港幣,是中環白領們當午餐也要掂量掂量的貴。
後起之秀們都得感謝「挽肉と米」把漢堡肉帶入“貴價時代”。
在日本,漢堡肉是一道常見於711和超市打折區的平民料理,很多人第一次認識這道料理是在《蠟筆小新》里,妮妮媽媽最拿手的也是“味道纏人的漢堡排”。
吉野家、薩莉亞也都推出了二三十塊的平價版漢堡肉蓋澆飯。就像北方人難以理解誰會去喜家德高端線吃9塊錢一個的現包餃子,在「挽肉と米」之前,也很少有人會專門去餐廳點一份漢堡肉。
漢堡排在60年代作為一種“西餐”被日本家庭主婦們列入晚餐功能表,80年代,搭配料理包一起售賣的半成品漢堡排風靡日本超市,漢堡排變成了家庭便捷美食,0製作難度,只需要煎熟、撒上醬料就可上桌,堪稱“預製白人飯”鼻祖。
把家庭料理做成白領精緻餐,「挽肉と米」開店第一步就是把超市裡一份270克的漢堡排分成三小份。因為創始人山本昇平認為同樣重量的漢堡肉,如果只用一大塊去烤,食客吃到一半就會因為溫度冷卻、米飯過於大碗而生厭,三小塊則可以“各有各的吃法”,烤肉師傅們在客人吃完一塊後再遞出下一塊,就能保證每一次肉的新鮮度不減。
於是你作為顧客的“一人食儀式感”有了,日本媽媽的快手菜也在烤肉師傅無微不至的服務下身價倍漲。
你理解中的一人食,是“工作日特價午市單人秒殺”,性價比是重中之重,60塊吃到人均200的餐廳,“主食五選一”里必選最貴的那一項。肉肉大米為代表的日式家常菜們則在牛馬眾多的北上廣開闢出“精緻一人食”的新賽道,不斷拉高“打工人食堂”的性價比上限。
漢堡肉餐廳之外,這兩年主打“一人食旋轉壽司”的濱壽司、壽司 Roya 濃縮 Uchi Jitaku,“染上濱癮”的打工人把壽司店吃成食堂——2個一盤的分量免去了“無人分享”的尷尬,平常捨不得吃的三文魚金槍魚通通10元,小桌上再擺上手機放一集電視劇,你想像不到一人午餐還能怎麼更快樂。
圖源:小紅書@d123
只是看起來10元一份的壽司看起來“平價到感人”,實際價格卻是日本本地壽司郎們價格的兩倍多。隨時自助點單、滾輪上無限流動的供應模式,再加上平板里近200種SKU,你總會在吃完結帳時對著百來塊的“一人食帳單”陷入思索,“好像一開始只是想吃頓簡餐”。
同樣做平民美食,開到香港的“一蘭拉麵”則將一人食的理念發揮到極致,猶如共用自習室般逼仄的座位,一個位置一個隔板,即使旁邊坐著吃飯的是你老闆你們也不會互相發現。但98一碗的麵、26一碗的白米飯又讓你清楚這絕不是隨便一頓工作日速食,而是“對自己好一點”的證據。
中國青年報202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7.6%的受訪青年認為一個人去餐館吃飯會感到尷尬,超過三成的人會直接尋找最不顯眼的角落入座,30.2%的受訪青年最討厭服務員高喊‘一位,裡面請’。
當日式餐廳們把“一人食”做精、做大,做成了專門店,打工人們就在“邊界感”和“孤獨感”的精準拿捏下徹底放下了“特價套餐”的初心。
日料們的“家常”多少還帶點獵奇嘗鮮的意味,精緻一人食的終點無疑仍是中餐。從麵條到小炒,只要帶上“一人食”,你家樓下的夫妻館子里的同款菜也能進駐CBD商圈:98的紅燒肉蓋飯是“中式商務簡餐”;44塊錢半份的水餃是你能吃到的最小單位海鮮。
打工人花上三四百塊在新榮記點窮鬼套餐,避開大肉,也能在人均1500的餐廳吃出精緻家常感。點一盤番茄炒蛋配現蒸白米飯,再配一碟免費的餐前柳丁,就能讓你感動落淚,直呼“在工業原料橫行的城市裡吃到了家的味道”。當然,你媽大概很難共情128一份的番茄炒蛋給你帶來的家常味兒。
圖源:小紅書@我是未來吃什麼
一人食到底是不是“偽需求”的爭執隨著一個個看似餐飲風口興起又落下,吃著300一位的新榮記單人餐的打工人們已經自行給出了答案:
“一個人逛商場想吃飯,結果發現套餐只有2人份,大盤的份量只能嘗一個菜,服務員問幾位,你回答一位,都覺得自己像做錯了什麼。漢堡肉或者新榮記或許不是必吃,只是在預製菜和外賣之外,偶爾也的確需要一個人去商場五樓吃頓好的。”
編輯|橘總
作者|肘子
設計|胖兔
封面圖源|小紅書@思琪咯i
參考資料:
01.Taipei walker,《臺北「挽肉と米」日台人氣爆發之因?專訪創辦人山本昇平與富錦樹創辦人吳羽傑》,2023.07
02.經濟一周,《熱話肉肉大米 前世今生大解構》,2024.10
03.介面新聞,《一人食餐廳在國內行不通?掘金“一人食”模式最佳切入點在零售端?》,2021.12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