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金價格不斷走高,不少消費者選擇“金包銀”首飾作為平替。“金包銀”飾品受追捧的同時,也存在虛標金重、回收陷阱、檢測困難等問題。“金包銀”消費到底有哪些風險?該如何防範?
“金包銀”真能和足金一樣嗎?
記者在電商平臺直播間看到,主播正在介紹的“金包銀”產品有手鐲、項鍊、耳飾等,品類眾多。主播還不時拿出產品的質保單向觀看直播的網友展示,一些直播間會在醒目位置標註“金包銀”的字樣。
△直播間主播介紹自家“金包銀”首飾(記者截圖)
浙江寧波市產品食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黃金珠寶檢驗中心主任王超介紹,“金包銀”首飾通常是在銀的表面鍍一層黃金,外觀與足金相比幾乎沒有差別。“主要看鍍金的品質和薄厚,有些金鍍得很薄,過不了多久就磨掉了,只能維持幾個月。
”前不久,河南小夥龔尚在電商平臺給好友買了一個“金包銀”的生肖首飾當禮物。產品宣傳圖上明確標註使用0.4克“999足金材質”,但是收到產品后很快就出現了磨損。
“我花了200多元,首飾款式好看,看起來跟真金子沒區別,但朋友戴後沒多久就掉色了,裡面都是黑的。我懷疑連銀都沒有,表面感覺也不是金,就鍍了一層東西。”龔尚說。
隨後,龔尚與平臺商家溝通,商家的回復稱是氧化了,可以免費補金或免費更換。這樣的回答讓龔尚哭笑不得:“足金的東西哪能這樣說補就補、說換就換,真離譜。”
△龔尚購買的“金包銀”首飾相關介紹(受訪者供圖)
含金量多少難鑒別
大多數產品缺斤短兩
記者以“金包銀”為關鍵詞在投訴平臺搜索發現,相關投訴有1600多條,投訴相對集中的是“金包銀”貨不對板。
隨後,記者走訪一家大型首飾集散地,有商鋪工作人員透露,如果商家將“金包銀”首飾與足金首飾混賣,消費者根本看不出來。
△商鋪展示的純銀首飾和“包金”首飾
記者以一款純銀手鐲為例,詢問工作人員能否做成“金包銀”。該工作人員解釋:“在‘金包銀’的加工過程中,金的實際克重很難把控,消費者沒有辦法辨別到底有多少克金。”
有黃金首飾加工的商家告訴記者,加工“金包銀”鍍金的用料需達到6%的比例才算達標。
△“金包銀”首飾品類眾多
記者走訪瞭解到,“金包銀”首飾買賣時,應該遵循“金按金價走、銀按銀價定”的規則。實際上,消費者在電商平臺或線下購買的“金包銀”產品,在檢測時常會遇到阻力。
王超表示,“金包銀”產品必須將首飾破壞,金和銀剝離才能測出真偽。“去年,一些專業的檢測機構對‘金包銀’產品做了市場調查,用化學方法把銀熔掉, 剩下純金。結果只有極少數跟商家標稱的品質一致,大部分都缺斤短兩。”
“金包銀”首飾品質良莠不齊
消費者購買時需保持理性
去年10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規範鍍金銀首飾生產、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出臺,對鍍金銀首飾的名稱、標籤標識、印記、檢測證書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此,廣東省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羅湖監管局質量標準計量科工作人員方曉萍介紹:
鍍金銀首飾(俗稱的“金包銀”)標籤命名必須規範,如“鍍金銀手鏈”或“鍍金銀項鍊”。
在採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牢固地包覆在飾品上時,可稱為“包金”首飾。
鍍金銀首飾必須配備標籤,其中應明確標示產品名稱、生產廠家資訊、執行標準、總重量以及合格證。
鍍金銀首飾的印記在材質方面僅限於標註銀及其純度。
檢測證書中的產品名稱及檢測資訊需遵循規範,如標註金重、銀重等資訊,必須與實際相符。
王超提示,目前市場上“金包銀”產品品質良莠不齊,消費者應當理性購買。“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有心理預期,對商家宣傳的用了多少金、多少銀心中有數,並留存好與商家的聊天記錄、購買記錄等證據,以便日後維權時需要。”
轉自:央視新聞
來源:廣州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