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探索的壯麗篇章中,中國太空人再次書寫了輝煌的一筆。3月21日,神舟十九號任務中的蔡旭哲與宋令東兩位太空人,身著我國自主研發的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成功完成了他們的第三次艙外活動,標誌著中國航天技術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據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透露,目前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性能卓越,狀態穩定,已經成功保障了空間站的19次出艙活動。令人矚目的是,單件航太服的最高使用次數已達到了17次,遠遠超出了原定的“3年15次”使用壽命指標。這一成就,無疑是對我國航太科技實力的有力證明。
為了進一步提升航太服的性能並延長其使用壽命,科研團隊在航太服達到預定壽命後,立即展開了系統的壽命評估工作。他們構建了天地聯動的健康監測體系,通過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對航太服的各項性能指標進行了全面檢測。同時,科研團隊還深入分析了航太服的壽命短板,為後續的產品升級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援。
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的專家劉東嶽表示,他們不僅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壽命評估體系,還深入挖掘了在軌和地面試驗數據,進行了大量的材料級和產品級驗證試驗。通過這些努力,他們成功評估了航太服的壽命邊界,並結合定期的服裝檢測和出艙前檢查,確保了太空人在執行出艙任務時的安全可靠。
空間站艙外航太服作為太空人艙外活動的核心裝備,其性能直接關係到太空人的生命安全和作業效率。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太服,在繼承了第一代優秀性能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升級。相比第一代,第二代航太服使用時間更長、安全可靠性更高、機動靈活性更好、測試維修性更強,為太空人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艙外作業保障。
回顧歷史,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太空人翟志剛身穿第一代“飛天”艙外航太服,成功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為中國的太空探索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到了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太空人劉伯明、湯洪波則身著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太服,圓滿完成了中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再次展示了中國航太科技的強大實力。
如今,隨著神舟十九號任務的圓滿成功,中國太空人在太空的探索之路將越走越遠。而空間站艙外航太服的卓越性能,無疑將為他們的太空之旅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