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北大畢業生做正骨被踢出班級群:不應為多元就業自壘高牆
更新于:2025-03-26 04:24:46

作為就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應該對同類人的打拼,抱有一份理解以及觀察的耐心和深度,尤其不宜自壘高牆

張樂超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轉行做正骨師繼而被同學踢出班級群一事引發關注。據大皖新聞報導,3月22日,他收到了母校“學院群”入群邀請,目前已入群。儘管新入的不是班級群,但這份充滿儀式感的關切,應該會讓受傷的人有所慰藉。

關於被踢出群,張樂超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在被踢出群前他和同學們在群裡並無爭執,只是表達了想從事正骨行業的想法。雖然這件事讓他意外和難受,但創業期間説明最多的就是校友,令他感激。

將張樂超踢出群的人給出了這樣的答覆:“之後我們就沒有什麼交集了”,並沒有直接說明“逐出”張樂超的原因,但想來還是張樂超轉行做正骨師的選擇。如果這一說法為真,說白了是對這種選擇不屑,潛臺詞是“堂堂北大畢業生怎麼能從事這種職業”。

此外,“正骨”二字時常牽連不佳聲譽。近年來,一些地方的正骨醫療機構因亂收費、亂宣傳而頻遭患者投訴而見諸媒體。客觀上,正骨行業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一些人對正骨行業形成了不佳的觀感。

對於張樂超本人,網路上也不是沒有質疑聲。比如,“張樂超5分鐘收費1萬元”,是否是收費畸高、吃相難看?又比如,他是否涉及自我行銷?對於前者,張樂超解釋:曾經有一名顧客情況不複雜,處理的時間不長就搞好了,給人這樣的錯覺。他們的收費,是按次收費而非按分鐘計費,“單次價格是在800-2000元之間”。

圍繞張樂超正骨收費等細節,尚待更多信息的披露,很難憑藉單方面資訊或碎片化資訊評斷是非。但此事所反映出來的大學生擇業心態,卻很值得剖析。

有人認為這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固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立場,但在張樂超事件中,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太狹隘,也窄化、矮化了高等教育。無疑,高等教育重在塑造獨立性、創造性的人格,兼收並蓄、包容進取,是我們打量新事物的應有態度。如果二話不說就將同學踢出班級群,顯然不合適。

張樂超的選擇,讓人想起多年前北大才子陸步軒選擇賣肉,體現的是多元化就業的內涵和活力。對於多元化就業,應有包容的社會環境相支撐。作為就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應該對同類人的打拼抱有一份理解以及觀察的耐心和深度,尤其不宜自壘高牆。

自壘高牆,固然會讓一個人看上去很有品、很清高,但這樣做容易在無形中毀掉本屬於自己的機會,也會對他人的人生進階、轉折形成阻力。在就業壓力之下,以更為理性的意識選擇和從事職業,很有必要,大把浪費可以就業、可以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並不明智。

“未經他人苦”,又怎知他人的命運由來?從相關報導看,張樂超2017年從北京大學畢業,曾進入公立三甲醫院工作,後來因病一度只能臥床。正是得益於中醫正骨,他才重新站了起來,此後學習中醫正骨並從事正骨行業,是機緣巧合,算得上最好的結果。對這樣的命運樣本,勸說和反對,都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此事中,虧得張樂超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為他人的非議所影響,若是換作一個心志不堅的人,就有可能在質疑者的聲浪中放棄選擇、跟隨“大流”。這樣的結果,除了製造庸常的人生故事外,還能帶來什麼?

張樂超事件,該喊醒的,不只是誤會他的同學,還有那些把自壘的高牆視為“佳話”的人。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白駒

編輯 文陽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