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期,上汽大眾動作不斷。先是官宣了全新途昂Pro,緊接著又亮相了上汽奧迪A5L。這兩款車燃油車為了彰顯自己“還未老去”的姿態,均搭載了大眾集團新一代2.0T發動機——第五代EA888(EA888 Evo5)。
那麼從這款發動機的動力參數來看的話,它的表現也確實不錯。200kW的功率儲備、400N·m的扭矩儲備,的確很好、很有精神。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內燃機“窮途末路”的時代,技術市場變得越來越卷,但是大家的技術路線卻越來越單一。大眾、寶馬、福特這些油車老玩家,幾乎集體拋棄了機械增壓結構,轉而全面投降渦輪增壓的懷抱。
那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機械增壓和渦輪增壓兩種技術。
首先,搞清楚燃油發動機為何需要增壓
關於發動機的工作原理,筆者不想過於贅述。首先是知識面有限,其次是篇幅有限。
內燃發動機的工作過程,我們可以把它形象化地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發動機需要先喝一口油,再吸一口氣。第二,燃油和空氣在肚子(氣缸)內部完成混合與壓縮。第三,油氣被混合、壓縮之後,火花塞再來點個火、放個炮仗,此時氣缸內由於出現了爆炸,所以活塞會被推動,從而產生動力。第四步,氣缸再把內部殘留的廢氣排放出來,就像我們人類吃飽了也得排泄一樣。
從這個過程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發動機氣缸容量越大,就能吸收更多燃油、更多空氣,從而輸出更強的動力。當然,這也是大排量多缸數自然吸氣發動機動力強勁的主要原因。至於代價嘛,就是提升油耗、增加污染物排放。
不過在這個追求節能環保的時代,很多工程師想讓發動機的力量變大,同時也想降低排放和油耗。這個時候,氣缸的容量就不能變大、數量也不能增多。
怎麼辦呢?工程師有的是辦法。
最流行的一個方案,就是在發動機氣缸個數和容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進氣量。通過增加進氣的方式,再增加一點點燃油,油氣混合濃度就會不斷增高,從而在缸內引發更劇烈的爆炸,最後就實現了動力增強的效果。
所以,很多發動機只要帶上了“增壓”兩個字,那麼它們的性能大概率就不會差。比如大眾的1.5T發動機,它能輸出160Ps馬力,動力性能幾乎相當於以前的日系2.0L自吸發動機。
那麼在搞明白發動機為何需要增壓之後,我們再來聊聊渦輪增壓和機械增壓到底有啥區別。
渦輪與機增,差異在何處?
說白了,渦輪增壓和機械增壓,就是殊途同歸的兩大技術路線。它們的方案都是讓發動機進氣量增大,從而爆發出更強的動力。只是在具體形式上,兩者有一些不同。
下面這張圖,是渦輪增壓的結構:
簡單來說,渦輪增壓器的主要結構就是兩個連在一起的扇葉,並且通過廢氣進行驅動。在廢氣推動前端扇葉的時候,渦輪增壓開始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後端扇葉可以吸入大量的新鮮空氣,最終為發動機進氣側提供比自吸發動機更大的進氣量以提升動力。
所以,渦輪增壓發動機要想動力更大,就得增大葉片尺寸和葉片角度。不過在應用過程中,大尺寸、大角度渦輪增壓器往往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尺寸越大阻力越大。特別是在發動機低轉速的時候,發動機本體不會產生太多的廢氣,從而導致渦輪旋轉速度比較慢,進一步就會減少進氣量,從而造成低扭不足、動力陡然變大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機械增壓表示“那都不是問題”。
機械增壓系統,其實是一個空氣增壓機。這個增壓機通過皮帶與發動機曲軸連接,在發動機啟動的一瞬間,這個空氣增壓機就會開始旋轉,並且與發動機轉速保持一致。
比如在發動機轉速800轉的時候,空氣增壓機也會以800轉的速度轉動並且增加進氣壓力;而在發動機轉速3000轉的時候,空氣增壓機的轉速也是對等的,不會出現發動機低扭不足或者扭矩輸出不夠線性的問題。
不過,機械增壓也並非沒有缺點。
由於增壓器是直接由發動機曲軸帶動的,所以在驅動過程中,發動機需要分出一部分的動力給機械增壓器。此時,增壓越狠,它消耗的發動機動力就越多。在以前,有很多機械增壓發動機的轉速上升到5000轉以後,機械增壓器反而會拖累發動機,並且油耗也更高。
既然各有優缺點,為何機械增壓還是輸了?
這樣來說吧,並不是機械增壓輸了,而是渦輪增壓技術的薄弱點越來越小了。
在十幾年前的時候,很多車企為了規避渦輪增壓低扭遲滯、機械增壓高轉發力且耗油的問題,會採用機械增壓+渦輪增壓的雙增壓方案。
這一方案,就是讓發動機在低轉速的時候採用機械增壓的形式,而在高轉速階段採用渦輪增壓,從而讓發動機性能更強、動力輸出更線性。比如大眾EA111 1.4T發動機,就採用了這一類方案。
但很可惜的是,這種雙增壓方案的動力表現雖然很好,但對於車企來說成本過高。在這個人人都對車價比較敏感的時代,機械增壓+渦輪增壓的形式也逐漸被淘汰掉。
至於取勝的為何不是機械增壓,原因出了成本問題外,更多的還是渦輪增壓技術的升級空間更大一些。
之前我們說到,傳統渦輪增壓技術面臨一個兩難問題,即渦輪尺寸增大,動力會增強但是低扭和動力線性程度會有損失;而渦輪尺寸如果太小,發動機低扭和動力線性表現雖好,但它的極限動力也就不是特別高了。
為了規避這個問題,車企可謂各出奇招。有人使用一大一小雙渦輪來改善,但這個方案的成本還是比較高,對車企和消費者來說都不是太划算;也有人通過電機給渦輪助力,在發動機低轉速的時候用電來驅動渦輪,從而保證發動機進氣量,這個方案還行,但是電氣設備肯定沒有機械設備可靠。
而大眾第五代EA888發動機,在設計的時候就比較聰明瞭,它採用了VTG渦輪結構(可變截面渦輪)。
首先說明啊,VTG渦輪結構並不是大眾品牌或奧迪品牌的首創技術,它最先是由保時捷設計出來的,隨後才下方給大眾牌和奧迪牌。
那麼VGT渦輪結構,就是在渦輪葉片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葉片角度可變。譬如在低轉速的情況下,渦輪葉片角度比較小,此時渦輪阻力很小,能夠顯著降低渦輪遲滯的問題;而隨著發動機轉速越來越高,渦輪葉片的角度也會越來越大。更大的角度,能夠產生壓縮更大量的空氣,從而為車輛整體帶來更強的油耗。
除了重新設計渦輪以外,大眾第五代EA888這種面向新能源時代的發動機,也在通過500Bar高壓噴射技術、米勒循環技術在不斷地提升熱效率、降低油耗。至於這些細節技術,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畢竟今天的主題就是探討發動機增壓技術。
阿川說車
其實到這裡,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汽車燃油發動機歷經了這麼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實依舊可以迸發出新的活力。不管是渦輪增壓技術還是機械增壓技術,它們的設計都非常巧妙。更為重要的是,內燃機技術還在持續突破,帶來更高性能、更省油的體驗。
最後,作為一名燃油愛好者,我必須要說一句:燃油車還遠沒到奏響挽歌的地步,機械結構與電氣化技術結合的巔峰時代也即將到來。
導語:近期,上汽大眾動作不斷。先是官宣了全新途昂Pro,緊接著又亮相了上汽奧迪A5L。這兩款車燃油車為了彰顯自己“還未老去”的姿態,均搭載了大眾集團新一代2.0T發動機——第五代EA888(EA888 Evo5)。
那麼從這款發動機的動力參數來看的話,它的表現也確實不錯。200kW的功率儲備、400N·m的扭矩儲備,的確很好、很有精神。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內燃機“窮途末路”的時代,技術市場變得越來越卷,但是大家的技術路線卻越來越單一。大眾、寶馬、福特這些油車老玩家,幾乎集體拋棄了機械增壓結構,轉而全面投降渦輪增壓的懷抱。
那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機械增壓和渦輪增壓兩種技術。
首先,搞清楚燃油發動機為何需要增壓
關於發動機的工作原理,筆者不想過於贅述。首先是知識面有限,其次是篇幅有限。
內燃發動機的工作過程,我們可以把它形象化地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發動機需要先喝一口油,再吸一口氣。第二,燃油和空氣在肚子(氣缸)內部完成混合與壓縮。第三,油氣被混合、壓縮之後,火花塞再來點個火、放個炮仗,此時氣缸內由於出現了爆炸,所以活塞會被推動,從而產生動力。第四步,氣缸再把內部殘留的廢氣排放出來,就像我們人類吃飽了也得排泄一樣。
從這個過程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發動機氣缸容量越大,就能吸收更多燃油、更多空氣,從而輸出更強的動力。當然,這也是大排量多缸數自然吸氣發動機動力強勁的主要原因。至於代價嘛,就是提升油耗、增加污染物排放。
不過在這個追求節能環保的時代,很多工程師想讓發動機的力量變大,同時也想降低排放和油耗。這個時候,氣缸的容量就不能變大、數量也不能增多。
怎麼辦呢?工程師有的是辦法。
最流行的一個方案,就是在發動機氣缸個數和容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進氣量。通過增加進氣的方式,再增加一點點燃油,油氣混合濃度就會不斷增高,從而在缸內引發更劇烈的爆炸,最後就實現了動力增強的效果。
所以,很多發動機只要帶上了“增壓”兩個字,那麼它們的性能大概率就不會差。比如大眾的1.5T發動機,它能輸出160Ps馬力,動力性能幾乎相當於以前的日系2.0L自吸發動機。
那麼在搞明白發動機為何需要增壓之後,我們再來聊聊渦輪增壓和機械增壓到底有啥區別。
渦輪與機增,差異在何處?
說白了,渦輪增壓和機械增壓,就是殊途同歸的兩大技術路線。它們的方案都是讓發動機進氣量增大,從而爆發出更強的動力。只是在具體形式上,兩者有一些不同。
下面這張圖,是渦輪增壓的結構:
簡單來說,渦輪增壓器的主要結構就是兩個連在一起的扇葉,並且通過廢氣進行驅動。在廢氣推動前端扇葉的時候,渦輪增壓開始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後端扇葉可以吸入大量的新鮮空氣,最終為發動機進氣側提供比自吸發動機更大的進氣量以提升動力。
所以,渦輪增壓發動機要想動力更大,就得增大葉片尺寸和葉片角度。不過在應用過程中,大尺寸、大角度渦輪增壓器往往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尺寸越大阻力越大。特別是在發動機低轉速的時候,發動機本體不會產生太多的廢氣,從而導致渦輪旋轉速度比較慢,進一步就會減少進氣量,從而造成低扭不足、動力陡然變大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機械增壓表示“那都不是問題”。
機械增壓系統,其實是一個空氣增壓機。這個增壓機通過皮帶與發動機曲軸連接,在發動機啟動的一瞬間,這個空氣增壓機就會開始旋轉,並且與發動機轉速保持一致。
比如在發動機轉速800轉的時候,空氣增壓機也會以800轉的速度轉動並且增加進氣壓力;而在發動機轉速3000轉的時候,空氣增壓機的轉速也是對等的,不會出現發動機低扭不足或者扭矩輸出不夠線性的問題。
不過,機械增壓也並非沒有缺點。
由於增壓器是直接由發動機曲軸帶動的,所以在驅動過程中,發動機需要分出一部分的動力給機械增壓器。此時,增壓越狠,它消耗的發動機動力就越多。在以前,有很多機械增壓發動機的轉速上升到5000轉以後,機械增壓器反而會拖累發動機,並且油耗也更高。
既然各有優缺點,為何機械增壓還是輸了?
這樣來說吧,並不是機械增壓輸了,而是渦輪增壓技術的薄弱點越來越小了。
在十幾年前的時候,很多車企為了規避渦輪增壓低扭遲滯、機械增壓高轉發力且耗油的問題,會採用機械增壓+渦輪增壓的雙增壓方案。
這一方案,就是讓發動機在低轉速的時候採用機械增壓的形式,而在高轉速階段採用渦輪增壓,從而讓發動機性能更強、動力輸出更線性。比如大眾EA111 1.4T發動機,就採用了這一類方案。
但很可惜的是,這種雙增壓方案的動力表現雖然很好,但對於車企來說成本過高。在這個人人都對車價比較敏感的時代,機械增壓+渦輪增壓的形式也逐漸被淘汰掉。
至於取勝的為何不是機械增壓,原因出了成本問題外,更多的還是渦輪增壓技術的升級空間更大一些。
之前我們說到,傳統渦輪增壓技術面臨一個兩難問題,即渦輪尺寸增大,動力會增強但是低扭和動力線性程度會有損失;而渦輪尺寸如果太小,發動機低扭和動力線性表現雖好,但它的極限動力也就不是特別高了。
為了規避這個問題,車企可謂各出奇招。有人使用一大一小雙渦輪來改善,但這個方案的成本還是比較高,對車企和消費者來說都不是太划算;也有人通過電機給渦輪助力,在發動機低轉速的時候用電來驅動渦輪,從而保證發動機進氣量,這個方案還行,但是電氣設備肯定沒有機械設備可靠。
而大眾第五代EA888發動機,在設計的時候就比較聰明瞭,它採用了VTG渦輪結構(可變截面渦輪)。
首先說明啊,VTG渦輪結構並不是大眾品牌或奧迪品牌的首創技術,它最先是由保時捷設計出來的,隨後才下方給大眾牌和奧迪牌。
那麼VGT渦輪結構,就是在渦輪葉片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葉片角度可變。譬如在低轉速的情況下,渦輪葉片角度比較小,此時渦輪阻力很小,能夠顯著降低渦輪遲滯的問題;而隨著發動機轉速越來越高,渦輪葉片的角度也會越來越大。更大的角度,能夠產生壓縮更大量的空氣,從而為車輛整體帶來更強的油耗。
除了重新設計渦輪以外,大眾第五代EA888這種面向新能源時代的發動機,也在通過500Bar高壓噴射技術、米勒循環技術在不斷地提升熱效率、降低油耗。至於這些細節技術,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畢竟今天的主題就是探討發動機增壓技術。
阿川說車
其實到這裡,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汽車燃油發動機歷經了這麼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實依舊可以迸發出新的活力。不管是渦輪增壓技術還是機械增壓技術,它們的設計都非常巧妙。更為重要的是,內燃機技術還在持續突破,帶來更高性能、更省油的體驗。
最後,作為一名燃油愛好者,我必須要說一句:燃油車還遠沒到奏響挽歌的地步,機械結構與電氣化技術結合的巔峰時代也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