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深處的文創寶藏,“80後”夫妻如何用設計守護老北京記憶?
更新于:2025-03-26 04:07:56

走進北京東城區史家衚衕的一間小小文創空間,你會被濃厚的衚衕文化氛圍所包圍。這裡並非傳統的博物館,而是一片融入現代設計與傳統記憶的創意天地。你能看到上百枚代表老北京記憶的印章、富有特色的瓦片畫、以及展現衚衕風貌的明信片——這些文創產品凝聚了老北京的歷史與情感,成了時下年輕人和遊客的“網紅打卡地”。

史家衚衕文創社便是這樣一處充滿創造力與情懷的地方。這個文創社依託史家衚衕博物館的歷史資源,以衚衕文化為背景,結合東城區深厚的文化積澱,打造了一片人們可以親近並感受北京文化的創意空間。正如主理人馬牧思所說:“我們希望通過文創產品和活動,留住老北京的記憶,讓衚衕文化得以傳承。”

回溯到2016年,史家衚衕文創社的創立並非一蹴而就。那時,朝陽門街道計劃藉助史家衚衕的文化底蘊來激發社區活力。街道的邀請讓馬牧思和文軍這對年輕夫妻,帶著對北京文化的熱愛和對創意的憧憬,接下了這個重任。儘管兩人並非出生在老北京,但他們還是選擇了以衚衕為題材,去創作出具有“北京味兒”的文創產品,挑戰的難度不言而喻。

剛開始時,夫妻倆並沒有太多的外界交流,而是閉門造車,創作了一些簡單的明信片、書籤、帆布包等作品。然而,隨著和鄰里的交流增多,他們漸漸意識到,衚衕文化的核心不僅僅體現在外在的建築與街巷,更深深紮根於生活在這些衚衕里的老百姓心中。真正懂得這些衚衕居民的生活,才能創作出更有溫度和情感的作品。

在2017年,文創社開始走訪社區,發掘和採訪了20多位衚衕中的“藝術家”。其中有退休的居民,也有如國家一級建築師張迎星一樣的藝術家,他們在瓦片上作畫、在攝影中捕捉衚衕的光影,甚至有些人畫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這些“衚衕中的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賦予了衚衕文化新的生命力,讓這些文創產品不再只是物品,而是情感的載體,帶有每個人獨特的生活印記。

在這裡,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故事。例如,印章系列的作品不僅可以用來蓋章,還記錄了老北京的歷史和民俗。瓦片畫則帶你感受衚衕四季更迭的美麗,透過一塊小小的瓦片,你能感受到北京衚衕特有的歲月痕跡。而這些充滿濃郁京味的文創產品,漸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與文藝青年,成為了他們瞭解北京、感受衚衕文化的獨特視窗。

隨著時間的推移,史家衚衕文創社不僅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也逐漸向周圍的街巷擴展。像禮士衚衕、演樂胡同等周邊地帶,也開始受到了衚衕文創的影響。特別是禮士衚衕,它以“北京老禮”為文化主題,開發出了一系列與傳統北京禮節相關的文創產品。

馬牧思坦言,文創社的目標不僅是讓這些衚衕文化走出去,更希望通過這些產品和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北京的古老與現代文化交織的魅力。“我們的夢想是,通過文化的創新與融合,把每一條衚衕的故事講給世界,讓每一個遊客都能把這份衚衕記憶帶回家。”他說道。

而在所有的文創專案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胡小同”品牌的誕生。這個品牌靈感來源於衚衕文化本身,馬牧思與團隊通過對衚衕歷史與民俗的深度挖掘,創造出了一個兼具現代感與傳統風味的吉祥物——胡小同。它以一種富有趣味和親和力的形象,成為了現代北京文化的象徵。

“胡小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卡通形象,它身上融合了豐富的衚衕文化元素。例如,胡小同的形象既有放風箏、抖空竹等傳統的衚衕趣事,也有京劇、哪吒等北京特有的文化符號。通過這些富有創意的設計,馬牧思希望能夠帶動更多人關注衚衕文化,並通過“胡小同”這一品牌,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北京文化的傳承中來。

展望未來,馬牧思表示,他希望通過“胡小同”品牌,能夠更加深入地融入衚衕生活,打造出一系列與北京文化緊密相關的文創產品,包括京味兒系列、衚衕牌兒系列等。更重要的是,他們計劃將“胡小同”打造成一個跨領域的IP,將它延伸到繪本、電影等多種形式,讓這一形象不僅僅局限在文創產品上,而是通過多元的創意,講述老衚衕的歷史與新生活。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有趣的動漫形象,讓北京衚衕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也讓更多人從輕鬆有趣的角度,了解和傳承這份文化。”馬牧思說。

通過文創社的努力,史家衚衕及周邊的街區不僅逐漸成為遊客的打卡聖地,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融合的生動例證。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創產品,其實承載了深厚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在今天這個資訊化、全球化的時代,如何通過創新將傳統文化呈現給年輕一代,已經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議題。

通過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史家衚衕文創社不僅成功地將衚衕文化傳遞給了更多人,也讓北京的“衚衕”得以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歸屬。而這一切,正是通過那些富有創意、具有溫度的文創作品,悄然流淌進了每一個遊客和市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