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旅行,不少人都習慣性地關注吃喝玩樂,卻常常忽略了身邊的文化瑰寶。前段時間,我帶著孩子去了北京的一個古老村落——琉璃渠村,本想著只是隨便逛逛,沒想到,這趟旅程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
以前,我對琉璃的理解僅限於家裡那幾個蒙塵的琉璃擺件,從未深究過它的來歷。直到這次踏進琉璃渠村,我才意識到自己對這個傳統技藝知之甚少。而這裡,竟然是北京最早燒造官式琉璃的地方,燒窯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堪稱北京建築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很多我們熟悉的北京地標性建築,比如故宮的黃琉璃瓦、天壇的藍琉璃瓦,竟然都可能出自這個村子。
走進琉璃渠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龍鳳壁,它矗立在村口,仿佛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原本的北京市琉璃製品廠,如今已經變身為琉璃創意園,既保留了老手藝的精髓,又賦予了它現代化的新生命。很多人甚至稱它為京城的“景德鎮”,可見其在琉璃藝術中的地位之重。
走進展廳,牆上的介紹讓我第一次系統地瞭解了琉璃的淵源。琉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它隨著絲綢之路一路東傳,最終在中國紮根,並與五行文化緊密結合,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裡,我才真正明白,琉璃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材料,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標記。
讓我驚訝的是,在古代,燒造琉璃竟然有一套嚴格的“工匠承諾制度”。每一件官式琉璃製品上,都會刻上匠人的名字,包括窯戶、燒窯匠、配色匠等,就像是古代的“品牌標誌”,確保品質可追溯。這讓我不禁感歎,古人的工匠精神真是無可比擬。
在展館里,我還瞭解到,五行五色的標識系統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這一系統不僅用於建築,也與農業息息相關,比如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就離不開五行概念。古人用木、金、火、水、土標識東南西北中,又用青、白、紅、黑、黃來對應方位,構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觀。可以說,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顏色搭配,而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
在琉璃創意園的一角,保存著一座完整的隧道窯,它曾是老匠人燒制琉璃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了展廳,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琉璃製品的誕生過程。我站在窯前,看著那些被烈焰淬鍊的作品,不禁想像著昔日的工匠們在高溫炙烤下精雕細琢的場景。
展廳旁邊是一家咖啡館,吧臺上竟然也用了琉璃元素,頗具巧思。在這裡,我偶然聽到了一件趣事:如果家裡有老琉璃製品,可以帶來這裏進行鑒定和寄賣。這讓我立刻想起了家裡那個被冷落多年的琉璃擺件,或許它背後也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走出展館,沿著小路繼續前行,我看到了一排由老窯改造而成的書吧,古色古香的氛圍讓人忍不住駐足。正當我以為琉璃手藝已經沒落時,又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園區里仍然保留了一口老窯,偶爾會請老師傅進行傳統燒造技藝展示,只可惜這次沒有趕上。
這趟琉璃渠之行,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更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總說要文化自信,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建立的,而是要深入了解我們的歷史,理解那些沉澱在時間長河中的智慧。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老手藝,其實是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積澱。就像這片琉璃,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它的光采始終不會褪去。
回家後,我翻出了那個蒙塵已久的琉璃擺件,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放在了客廳的顯眼位置。文化,不應該被遺忘,而是應該被珍視、被傳承。這趟旅程讓我明白,所謂的“沒文化”,並不是指沒有書本知識,而是對身邊的文化視而不見。而當我們真正去瞭解、去觸摸、去感受那些文化的溫度時,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