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門的前世今生,曾是商賈雲集的酒門,如今只剩歷史記憶
更新于:2025-03-26 05:11:13

提到崇文門,對於每一個瞭解北京歷史的人來說,幾乎無人不知。這座門不僅是北京“前三門”之一,更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見證了這座城市從元代到現代的變遷。今天的崇文門已經不再有昔日的氣派,但它曾經的輝煌和悠久歷史,依舊是京城文化的一部分。

崇文門,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它叫做“文明門”,其位置在今天的東單一帶。所謂“文明門”,實際上是“哈達門”的俗稱。根據《析津志》中的記載,這個名字源於元朝時期哈達大王的府邸,因而得名“哈達門”。哈達門這個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甚至有了民國香煙品牌“哈德門香煙”,正是從這座城門得名。

然而,隨著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崇文門的地位逐漸發生了變化。明代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後,開始重新規劃北京城。他不僅將“大都”改為“北平府”,還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到了明永樂年間,北京正式定都,而崇文門也在這一歷史變動中被改名為今天的“崇文門”。

在明朝時期,北京的城市格局得到了全面改造。京城被劃分為多個區域,而崇文門則是南城的重要一環。明代的北京城有九個城門,其中,崇文門、正陽門和宣武門被合稱為“前三門”。它們分別代表了“文治”、“國運”和“武功”三種象徵,體現了明朝對治國理政的巨集大理念。

其中,“崇文”象徵著“文治”的理念,突顯了明朝皇帝對文化與學問的推崇,而與其東側的正陽門(象徵國運)和西側的宣武門(象徵武功)共同,形成了北京城門的文化三重奏。

崇文門的城樓曾是一座巨集偉的建築,其設計風格與正陽門相似,主要由城樓、月城和箭樓等部分構成。根據史料記載,崇文門的城樓高達25米,總高約40米,樓體寬28.7米,深14.4米。樓內共有上下兩層,層間寬敞、開闊,給人以莊重威嚴之感。儘管其規模比正陽門略小,但崇文門城樓的建築精緻程度同樣不容忽視。

這座城樓的原址大致位於今天的崇文門飯店與哈德門飯店之間,月城的東牆從哈德門飯店起,西牆從崇文門飯店起,往南延伸至東打磨廠附近的箭樓。而護城河的石橋也曾是這裡的重要景觀之一。

然而,崇文門的歷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崇文門經歷了多次破壞與重建。尤其在清朝光緒末年,鐵路建設的需要使得崇文門附近的城牆被打破,鐵路的鋪設穿過了月城,使得原有的建築格局大為改變。到了20世紀初,崇文門的箭樓在“庚子事變”中被八國聯軍所毀,戰火之後,建築未能得到及時修復,逐漸倒塌。

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崇文門的城樓和月城也逐漸消失。1950年代,崇文門南面的甕城被拆除,而1960年代末,北京地鐵建設時,崇文門的城樓也被拆除,歷史的痕跡幾乎全然消失。如今,我們只能在歷史的記載中,追溯當年這座城門的風采。

崇文門的變遷,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歷史的敘述,更是對當下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