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踏上了北京的土地。這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古都,以其獨特的韻味和壯麗的建築風貌震撼了他。彼時的北京城,仍是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座巨集偉都城,城牆高聳,宮殿森嚴,街巷間瀰漫著濃厚的古典氣息。柏石曼被這些巍峨的建築深深吸引,於是拿起相機,開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記錄之旅。
在那個沒有現代攝影技術的年代,他用膠片記錄下北京的宮殿、寺廟、衚、牌坊,以及普通市井生活的點滴。這些照片成為後人研究中國古建築和歷史變遷的重要資料,尤其是一些後來因城市發展而被拆除的建築,如今只能通過他的影像一窺當年的風貌。
讓我們順著他的鏡頭,回到那個年代,看看百年前的北京究竟是什麼樣子。
北京城的南大門大清門曾是明清兩代皇城的象徵,它位於天安門的正南方,依照南京故宮的洪武門修建。平日里,大清門的大門緊閉,只有皇帝、皇后儀仗出入時才會開啟。站在這座大門下,抬頭望去,朱紅色的城門映襯著金色的琉璃瓦,盡顯皇家氣派。然而,1958年,為了擴建天安門廣場,這座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雲的古建築被拆除,如今只存在於歷史的記憶中。
同樣令人歎息的是雍和宮,這座寺廟不僅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更曾經是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乾隆皇帝也出生在這裡。因此,這裏成為“一府出兩皇”的象徵,建築規格極高,紅牆黃瓦,氣勢恢巨集,與紫禁城相差無幾。走進雍和宮,柏石曼的相機定格了殿宇的莊嚴與靜谧,那些飛簷鬥拱、鑲嵌著精美彩繪的樑柱,仿佛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除了巨集偉的皇家建築,柏石曼的鏡頭也記錄下了市井生活的另一面。老北京的衚衕里,人力車夫忙碌穿梭,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吆喝,孩子們赤腳在衚衕里追逐打鬧。晨曦初露時,炊煙袅嫋升起,街角的小吃攤早已熱鬧起來,豆汁、焦圈、驢打滾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這些尋常百姓的日常,勾勒出一幅幅溫暖而真實的生活畫卷。
百年前的北京,城牆高聳,護城河蜿蜒,九門森嚴,外城與內城涇渭分明。而如今,北京早已蛻變為現代化國際都市,高樓林立,地鐵縱橫。然而,這座城市的靈魂仍然深藏在那些老衚衕、四合院、古廟宇之中。柏石曼留下的影像,不僅讓我們得以回望過去,更提醒著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至關重要。
近年來,許多古建築因城市化進程被拆除,或因年久失修而瀕臨損毀。儘管國家和民間組織都在努力修復和保護,但如何在現代化與歷史文化傳承之間找到平衡,仍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或許,我們應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多一些敬畏與耐心,讓那些承載著城市記憶的老建築得以延續,讓未來的北京,既能觸摸到科技的脈搏,也能聆聽歷史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