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的歷史風貌,很多老北京人都會想起那些曾經繁華的關廂地區。關廂,顧名思義,就是緊挨著城門的地帶,這些地方曾是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的熱鬧之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的城牆、城門相繼被拆除,關廂也逐漸消失,留下的僅僅是一些地名,承載著人們對過去的記憶。
在北京的歷史版圖上,每座城門外都有對應的關廂,比如德勝門外關廂、西直門外關廂、阜成門外關廂、朝陽門外關廂、永定門外關廂等。曾幾何時,這些地方商鋪林立,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們推著獨輪車運貨,小商販吆喝著叫賣,騎著三輪車送貨的師傅穿梭在人群中,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市井畫卷。
然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北京城牆陸續被拆,城門也不復存在,連帶著城門外的關廂格局也消失了。如今,雖然德外關廂、廣外關廂、左外關廂這些地名仍然保留,但曾經那些鱗次櫛比的商鋪、低矮的民房早已被寬闊的道路和高樓大廈取代,關廂的原貌只能存在於老一輩人的回憶里。
在所有的關廂中,右安門外關廂是一個頗具特色的地方。右安門,曾是北京外城七門之一,位於南城牆的最西端。雖然它的名氣比不上前門、東直門、西直門這些耳熟能詳的城門,但它卻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印記。
右安門的城樓、箭樓、甕城曾是這片區域的標誌性建築。城樓雄偉壯觀,甕城半圓形環繞,箭樓上的箭窗設計精巧。然而,1956年,右安門的箭樓和甕城被拆除;1958年,城樓也被拆掉。從此,右安門失去了昔日的威嚴,只剩下了普通的街道和居民區。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右安門一帶顯得有些冷清,不如其他關廂那麼繁華。但到了七八十年代,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的發展,這裏逐漸熱鬧了起來。尤其是右安門橋頭兒,那是一個讓老北京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這座橋並不寬敞,橋面是木板鋪就的,走在上面,總能聽到咯吱咯吱的聲音,甚至還能透過木板縫隙看到橋下護城河的流水。
那時候,右安門內大街的路面還是柏油鋪成的單向雙車道,街道兩旁是四層紅磚樓,帶著典型的老北京建築風格。可一到橋頭,路面突然變窄,因為兩旁的店鋪伸出了一截,像是伸手向街道要空間。這些店鋪里有賣絨線的,有賣肉的,還有賣小百貨的,雖不成規模,但也算是街坊們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右安門橋頭的空場,就是五路和十九路公交車的場站。這兩趟車都是當時北京城的重要線路,五路車能直達德勝門,途經前門、鼓樓等地,而十九路車則可以通往北京動物園,路過廣安門、阜成門外。由於這裡是終點站,公交車不能久停,剛進站不久就要發車,乘客們總是急匆匆地上下車,場面十分熱鬧。
再往南走,右安門外的街道變得更加狹窄,兩側的民房緊挨著道路,幾乎是貼著馬路邊建的。在那個年代,右安門外道路沒有大規模拆遷改造,只是將原來的土路鋪上了瀝青,因此這裏的關廂格局一直保持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在這裡,還有一條特別的公交線路——三五一路。這趟車不同於普通公交,而是屬於郊區線路,起點站就在右安門,第一站便是“關廂”。這兩個字看似普通,卻是當時僅存的能讓人真切感受到“關廂”這個概念的地方。然而,這樣的格局並沒有維持太久。
如今,站在右安門外大街上,望著遠處的高樓林立,或許你很難找到當年的痕跡。但如果你閉上眼睛,似乎還能聽到街頭叫賣的吆喝聲,還能看到木板橋上人們小心翼翼的步伐,還能嗅到空氣中飄散的烤白薯的香味。這些記憶雖然遙遠,但卻不會被真正抹去,它們以另一種方式,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留存在那些仍然惦念著關廂舊日光景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