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南的大房山,綿延的山巒之中隱藏著一片鮮為人知的皇家陵寢——金代皇陵。這裡埋葬了17位皇帝及眾多皇族成員,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皇陵群。相比熠熠生輝的明十三陵,金陵顯得寂寥而神秘,但它卻見證了北京成為一國之都的歷史起點。
大房山,這片靜谧的土地,曾是金朝統治者的最終歸宿。它的主陵區位於雲峰山,又稱九龍山,因九道山脊宛如九龍奔騰而得名。陵區依山勢而建,結構井然有序,以神道為中軸線,兩側分佈著石橋、石踏道、台址、東西大殿、陵牆及陵寢等建築。雖然歷經八百多年風雨侵蝕,許多建築已不復存在,但殘存的石雕、碑刻仍能讓人想像當年的恢弘。
說起這座皇陵的修建,便不得不提到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顏亮。這位皇帝在1153年下令將都城從黑龍江阿城遷至北京,並決定在大房山興建金陵。建陵工程於1155年啟動,短短數月後,金太祖、金太宗及海陵王完顏亮父親德宗的靈柩便從舊都遷入金陵。此後,金朝的歷代皇帝、皇后、太子、妃嬪及王室成員相繼埋葬於此,金陵由此成為北京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寢。
金章宗時期,金陵迎來了最大規模的擴建。這位皇帝酷愛園林,在西山修建了“西山八院”,並在金陵內修建豪華的道陵。道陵一度是元明文人墨客流連吟詠之地,元代馮子振在《鸚鵡曲》中寫道:“道陵前夕照蒼茫,疊翠望居庸去”,描繪的正是金章宗陵墓的壯麗景象。然而,金朝的繁華並未持續太久。1213年,成吉思汗大軍南下,金宣宗完顏珣匆忙決定遷都汴京。1214年,中都(今北京)失守,金陵也逐漸走向衰落。
六十年的時間,對一個朝代來說或許短暫,但對北京而言,卻是歷史的轉捩點。金朝的建立,使北京從地方城市變成國家的政治中心,也奠定了此後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的基礎。可以說,沒有金朝,北京的歷史或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然而,這座見證了北京建都歷程的金陵,並未逃脫歷史的風暴。明朝末年,女真人的後裔——滿洲人在東北崛起,屢次擊敗明軍。明廷認為是金陵“龍脈”旺盛,助長了滿洲人的運勢。於是,在1621年,明政府停止對金陵的祭祀,並於1622年派兵對金陵進行大規模破壞。他們砸毀地宮龍槨,放火焚燒建築,甚至在九龍山“斬龍頭”,在“龍喉”部位鑿洞填石,妄圖斬斷滿洲人的氣運。然而,歷史並未按明廷的設想發展,滿洲人仍然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
順治帝入關后,為修復歷史遺跡,曾下令重修金太祖睿陵和金世宗興陵。但三百年後,這些陵墓再度湮沒於荒野之中,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發現。1986年,一位當地農民在挖樹坑時,意外發現了一塊刻有“睿宗文武簡肅皇帝之陵”字樣的漢白玉石碑。這一發現令考古學家激動不已,因為這是首次在考古發掘中找到金代皇陵的確鑿證據。
經過多年考古調查,金陵主陵區的布局逐漸清晰。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刻有龍鳳紋的金代石雕,包括雕龍柱、雙龍追逐紋石欄板、龜躄碑座等。令人驚歎的是,陵區內出土的石踏道欄板內側雕有雙龍戲牡丹,外側雕刻牡丹紋,連踏道表面也雕刻著纏枝花紋。這些精美雕刻不僅展現了金代高超的石刻技藝,也填補了中國歷代帝王陵寢考古研究的空白。
如今,金陵遺址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考古研究院仍在持續研究和發掘。儘管昔日的金陵已被時光磨蝕,但它承載的歷史價值卻愈發凸顯。這片寂靜的山谷裡,埋藏的不僅是金代皇族的遺骨,更是北京成為古都的根脈和歷史記憶。
從帝王們的金碧輝煌到後世的殘垣斷壁,從明朝毀陵的荒唐迷信到清朝的象徵性修復,金陵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也折射出中國歷史的變遷。今天,當我們站在九龍山的山脊上,望著昔日皇家陵寢的遺跡,不禁會思考:歷史的更迭究竟是人為所控,還是命運使然?或許,這正是金陵沉默千年後,仍然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