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AI復活在線咆哮成今年第一爆梗,趣味文化傳播也要小心玩梗過了頭
更新于:2025-03-26 20:55:47

“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這幾日你有被老祖宗們貼臉開大嗎?近幾日,用AI復活歷史人物並使用咆哮體輸出“回答我”的魔性視頻成為了2025年第一爆梗,從個人博主到自媒體創作者再到各地文旅官方賬號紛紛開啟“整活”,互聯網被暴躁的老祖宗們刷了屏。

“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腦子”

“回答我”這個梗誕生於B站一位遊戲主播的直播片段,該主播在直播中與瞪大眼睛質問觀眾,因表情誇張內容搞笑廣為傳播,以此視頻片段為基礎結合AI換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全網古人都在“靈魂拷問”,怒氣值拉滿的為自己平反。

蘇轼在線發瘋怒懟“咋不說變法派嫉妒我呢,那我問你,你在我位上能不能撐這麼久,能不能,我不夠小心翼翼嗎?就差當爹供著了,回!答!我!”杜甫開罵南村群童“好不容易撿點茅草回去補補房頂,一幫小崽子當著勞資的面給薅走了,鍵盤俠說我賣慘?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回!答!我!”宋徽宗在線反駁“我當皇帝是我自己願意的嗎?不是向太后選的嗎?”李時珍賽博行醫:“保溫杯里泡枸杞,還要加冰美式,白天是喝生椰拿鐵來續命,晚上吃褪黑素強行關機,擱這玩人體重啟呢,回!答!我!”

各地文旅、官方帳號也趕著熱潮來整活,蘇州博物館自3月12日以來,先後發佈了多條“回答我”梗視頻,主人公涵蓋唐伯虎、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等,多條視頻點讚過萬,熱度很高。甘肅省博物館、山西晉國博物館、江蘇鹽城市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等也結合各自博物館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文物發佈了“回答我”梗視頻,“整活”的瓶子裝的其實都是文化科普的酒,實際內容均為歷史科普,蘇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都是團隊根據真實歷史創作出來的,初心是希望能夠趣味性的傳播歷史知識。

一些地方的文旅號也使用“回答我”模版來宣傳當地美景,多地校方、警察帳號也整活科普消防安全、防騙反詐知識,這其中誕生了不少爆款,比如共青團中央發佈的《黑貓警長:怎麼想的啊?回答我!》播放量近三百萬,中國員警網發佈的《回答我,你回答我!》拷問騎車不帶頭盔的鬼火少年,視頻播放有近四萬。

“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了腦子。”魔性洗腦的“回答我”全網刷屏,在《人民日報》創建的一個“回答我”熱梗調查中,有57%的網友認為這種整活很有趣,“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讓歷史走進大眾視野,這種創新展現了文化獨特的魅力。”還有24%的網友認為這是低俗惡搞不喜歡,有網友對此表示了擔憂“這些知識真的都是對的嗎?”

歷史人物加入玩梗大軍

過度娛樂未必是好事一樁

不再正襟危坐的古人們確實很可愛,他們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用幾段話概括一生的遙遠的、模糊的知識點,AI技術讓古人畫像動起來后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他們有人生高光時刻的歡欣鼓舞,也有命途多舛時的心酸無奈。這幾年來,各大文博場館都在探索以趣味新穎的方式趣味性的傳播歷史文博知識,越來越多的文博賬號開啟了5G衝浪模式,踩著網路熱點花樣百出的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吸引觀眾們的眼球,靈活利用互聯網社群和網路熱點讓文物、歷史活起來的思路是正確的,不管是“回答我”梗還是其他的整活,說到底都是新瓶裝舊酒,套著不一樣的範本來宣傳科普文化知識,網友們的追捧也充分反映了傳統文化對當下年輕人的吸引力。

然而,花式整活的另一面是容易滑向過於娛樂化的深淵,套著古人“皮套”的“回答我”視頻早已不僅僅是“古人在線闢謠”“古人在線科普”了,網路段子張口就來,在線PK齊打擂臺,前腳孔子痛駡“早八人”,後腳范仲淹的“先憂後樂”被扭曲成了“躺平宣言”,李白、杜甫、孟浩然的文人情誼、惺惺相惜變成了“我愛你你卻愛著他”的CP大亂燉,在流量追逐戰中一些歷史人物的形象變得扁平,他們的複雜的思想體系變成碎片,他們的人生被歪曲作品遭曲解,“老祖宗”變成消遣的玩意兒,如此流行恐怕在文化傳播上已離題千里。

“回答我”的爆紅證明瞭傳統文化、歷史人物對年輕一代的巨大吸引力,趣味的形式只是輕巧的外殼,只有在充分了解歷史、尊重古人的基礎之上,趣味的文化科普視頻才不會變成只有惡趣味的數位垃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