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航太服為何要“延壽”? 知識帖來了
更新于:2025-03-26 03:31:22

神舟十九號乘組的第三次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19次出艙活動,這次出艙任務具有出艙設備多、設備尺寸大、安裝點位多的特點和難點,天地密切協同,圓滿完成了神十九乘組出艙活動的收官任務。

根據計劃,在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中,太空人乘組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援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其中,節點艙艙外狀態設置的完成,將為後續使用節點艙出艙奠定基礎。

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 王焰磊:因為我們以後出艙,不一定必須從氣閘艙出的,節點艙它是備份的一個氣閘艙,所以我們在節點艙的艙口做了一些,比如艙外操作台等一些裝置的安裝和設置。

此次出艙活動,是目前空間站任務期間出艙設備數量最多的一次,太空人需要移動至多個作業點進行安裝操作。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李學東:氣閘艙設備基本上都鋪滿了,這次太空人要多次進行艙內外傳遞,作業點也是比較多。通俗說,太空人都要多跑幾趟,來回取設備、裝設備,然後設備的尺寸也比較大,這次任務完成之後,問天艙艙外的防護裝置組裝任務大部分工作就結束了,後續的任務可能就是圍繞天和核心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艙外組裝的任務。

哪些空間站維護工作

需要太空人出艙進行

此次出艙,太空人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其實從神舟十七號乘組開始,太空人的出艙任務就包含有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到目前為止的每一次出艙任務也都有類似的內容。

那麼

現在整個空間站的防護

情況怎麼樣

一起來看相關專家的介紹

據瞭解,從神舟十七號乘組開始,太空人們共七次出艙,對太陽翼等設備設施進行過三次維護,基本完成了艙外關鍵設備和艙體核心部位的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增補安裝。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李學東:目前對我們平臺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為了關鍵設備,我們還是要裝防護板進行防護,防止咱們長期運行對平臺造成傷害。

據專家介紹,目前空間站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空間碎片撞擊和平臺自身設備老化。後續,太空人們的出艙任務也還會規劃這類維護工作。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李學東:後續還有一些防護維修任務,但不是很多了,還有別的出艙任務,包括新技術驗證,現在近地軌道商業化衛星都比較多了,所以說近地軌道碎片防護和衛星防護就越來越重要了。

艙外航太服

超額完成“3年15次”壽命指標

此次出艙,神舟十九號太空人蔡旭哲和宋令東身著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太服,圓滿完成出艙活動。至此,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太服已經圓滿保障空間站任務以來的19次出艙活動,使用年限次數超出“3年15次”的壽命設計指標。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是我國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工作的飛行產品。

艙外航太服是太空人艙外活動過程中的核心裝備,承擔保障著太空人在艙外活動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據瞭解,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是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太服,按照設計標準,使用壽命為“在軌貯存3年,其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於15次”。

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 劉東嶽:二代艙外服是在使用壽命、安全可靠性、活動工效和測試維修性等方面有一個全面提升。單次出艙啟用時間延長至8小時以上,活動關節的壽命提升10餘倍,活動工效大幅提升,具備較好的測試性和維修性。

據專家介紹,空間站艙外航太服秉承著集約高效的原則,延壽的目的是最大化發揮艙外服在軌應用效能,節約工程成本。科研團隊不僅要對空間站艙外航太服進行壽命評估,構建天地聯動、科學合理的艙外服健康監測和壽命評估方法體系,同時,系統識別壽命短板,便於後續服裝壽命升級。從而達到既風險可控又延長壽命的目的。

神舟十九號乘組

在軌近5個月取得多項成果

除了圓滿完成此次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乘組已在軌駐留近五個月,在多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在軌期間,神十九乘組重點開展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完成了中國空間站的首次果蠅在軌培養實驗,同時還開展了蛋白質結晶和5種細胞類的在軌實驗,這些研究為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的生命現象及其規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在材料科學領域,材料暴露實驗裝置攜帶天舟八號的實驗樣品,完成了出艙任務,這些樣品將在今年下半年返回空間站內。同時無容器材料實驗櫃、高溫材料實驗櫃也都開展了多項金屬和非金屬的實驗。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工程師 王亦風:值得一提的是無容器材料實驗櫃近期將開展最高溫度達到3000℃的實驗專案,在微重力流體物理和燃燒科學領域,我們與歐空局合作,開展了軟物質和複雜流體的相關專案,我們雙方利用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不同的實驗條件,互補地進行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能夠更深入更廣泛地進行相關的探索。

在航天醫學領域,針對失重生理效應,對太空人從身體到心理,從生理到生化,圍繞心、骨、肌、情緒等方面,採用動態心電監測、骨密度追蹤、中醫四診儀等中西醫結合的手段,建立了微重力環境下健康評估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