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站直著!”“長高嘞8釐米呗……”2025年3月18日,“脊樑工程·蘇青協作”公益項目再結碩果:在江蘇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指揮部、江蘇省對口幫扶青海省工作隊及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的全力守護下,第三批5位青海脊柱側彎患兒在醫院成功接受矯形手術后,背挺得直直的,邁著大步踏上返鄉的路。
手術助力與病魔抗爭的“小戰士”央金挺起脊樑
本次手術中有一位小患者名叫央金(化名)。央金今年10歲,家住玉樹州囊謙縣,家裡還有一個7歲的妹妹。這個看似普通的家庭,卻因央金的特殊病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五年前,家人發現她的脊柱異常彎曲,但因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一直未能規範治療。更令人揪心的是,央金還患有馬凡綜合征,曾接受過心臟手術和白內障手術,左耳聽力也受損。
殷國勇教授(左一)團隊小患者們實施精準手術
脊柱側彎的病情讓她的身體雪上加霜,頻繁的頭痛和體力不支導致她長期缺課,生活和心理也備受困擾。村醫的一句“南京能治著。”點燃了全家的希望,通過村醫介紹,央金一家得知了“脊樑工程·蘇青協作”公益專案。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殷國勇教授團隊接診后,在查房時明確央金屬於馬凡綜合征併發脊柱側彎畸形,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小,脊柱生長潛能較大,適合生長棒矯正以維持發育。“孩子的情況複雜,我們會為她制定個人化方案,説明她挺直脊樑。在後續的隨訪中我們也會繼續説明她。”
五歲半的“小勇士”術后成功長高8釐米
另一位患者朗傑(化名)年僅5歲半,來自玉樹州牧區。1歲半時,家人換尿布時便發現他的脊柱異常,但當地醫院建議待其年齡增長后再行手術。這一等就是四年。直到今年,朗傑的父親偶然看到“脊樑工程”的報導,在當地醫生協助下,他與堂兄帶著朗傑跨越千里來到南京。朗傑雖然年齡小,但是非常活潑大方,知道自己此次來南京是為了治病,保持著非常樂觀的態度。
經過檢查,專家發現朗傑的脊柱側彎雖發現早,但因長期未干預已形成明顯畸形。殷國勇教授介紹,“朗傑雖然是本次手術最小的孩子,但病情卻是最嚴重的。如果現在不手術,等孩子再大一點,脊柱側彎會逐漸加重,更嚴重的是脊柱會變得逐漸僵硬,後期矯形將會更加困難。另外嚴重的脊柱側彎往往會壓迫肺部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壓迫心臟、腹部等臟器,嚴重影響患兒壽命。”
“孩子年齡小,脊柱就特別小,生長棒矯形需要植入椎弓根螺釘,這個手術需精準到毫米。”殷國勇教授介紹,另一方面患兒年齡較小,手術的麻醉也是一個挑戰。因此團隊聯合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兒科等科室進行了多學科討論並制定了手術和康復方案。
術前殷國勇教授給患兒查體
考慮到術中的體位和小朋友的體型,手術室為朗傑等孩子們搭建了特殊緩衝墊,並提前準備了兒童專用的手術器械;手術過程中採用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使得椎弓根螺釘置入更精準,最大限度減少手術給孩子帶來的創傷。
“生長棒矯正技術主要適用於年齡較小脊柱生長潛力較大且支具等保守效果不佳的脊柱側彎患兒,該技術可以既矯正畸形,又為發育預留空間。雖然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是我們全力以赴,讓孩子們順利手術,未來能正常生活、學習。”殷國勇教授強調。經過精心的準備,第三批五位患兒手術全部順利完成。
小患者術前
小患者術后
記者瞭解到,這段時間,科室護理團隊除了為孩子做好特護,還特別邀請了兒科的護士長多次前來,一起進行術前和術后的護理指導。護士們和醫生們一起關注他們的康復、疼痛管理、心理支援等,特別是在孩子們的疼痛感減弱些之後,鼓勵和指導他們佩戴支具下地行走。“剛開始孩子們可不願意了,但是在大家的鼓勵下,他們也都成功、勇敢地下床走起來了。”護士長賈艷說。
孩子術后康復階段也很重要。骨科手術團隊的黃振飛主治醫師表示,根據前兩次的工作經驗,科室邀請康復醫學科、兒科、營養科共同為孩子們定製了康復計劃、營養計劃,並通過遊戲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最小的朗傑術后長高了8釐米、央金長高了4釐米,看到孩子們逐漸恢復健康,我們很高興。後期我們還會再次前往青海,做好專案的早期篩查和前幾批孩子的隨訪工作。”
青海江蘇兩地聯動,患兒們順利康復返回家鄉
3月18日,本次手術的5名孩子康複出院了。出院前,因開展青海省醫療人才"雙向組團"培養工作回到南京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援青海海南州人民醫院喬莉副院長也來到醫院看望這些孩子們。“看到他們長高了、愛笑了,我們也非常欣慰。無論是江蘇還是青海的工作人員,大家時刻在關注他們的進展,從篩查到出行到手術后的康復隨訪,江蘇和青海的專家們將一起為孩子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江蘇省人民醫院援青海省海南州人民醫院喬莉副院長(右一)來到醫院看望手術后的孩子們
出院前,小患者和家屬們為醫護人員送上哈達和錦旗
臨行前,5位患兒的家屬向醫護人員獻上了哈達和錦旗,其中一位小患者還準備了感謝信,她在信中動情地說道“有醫護們的深情關注,讓我們如沐暖陽,你們是患者眼中的綻放紅梅,心中的白衣天使……”孩子們的家長紛紛表示:“沒有‘脊樑工程’,孩子們這輩子可能就無法挺起脊樑了……來到這裡,我們感受到了江蘇人民的溫暖,特別是江蘇省人民醫院的醫生、護士們還有社工志願者們,考慮非常周到、貼心,為我們精心佈置病房、準備玩具零食、為我們準備藏歷新年的慶祝活動,這種感謝,言語真的無法表達……”
本次手術的小患者寫給醫護人員的感謝信
病房陪伴小患者
這份跨越千里的溫暖,正讓更多“彎曲的幼苗”向陽生長。正如央金父親所言:“能讓孩子挺直腰板,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團隊多次深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區義診,為高原牧區提供健康諮詢、疾病科普和治療救助。醫療幫扶不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生命的托舉。”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殷國勇堅定地說。
通訊員 吳倪娜 張伶俐 林鑫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