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我還在讀大一,那是一個讓我永生難忘的春天。在永川讀大二的哥哥突發疾病住進了醫院,性命垂危。醫生告訴我們,哥哥是腎衰竭,必須儘快進行腎臟移植手術。
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的世界彷彿瞬間崩塌了。作為家裡的妹妹,我一直以哥哥為驕傲,他是我們全家的希望。然而,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我卻沒有能力站出來説明他。當時醫生考慮到我還太年輕,只有19歲,且未婚育,不適合捐獻腎臟。父親毅然決定將自己的一個腎給了哥哥。
那一天,父親和哥哥一起被推進手術室的場景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裡。幸運的是,父親的腎臟成功挽救了哥哥的生命,術后恢復良好,父親的身體也一直健康如初。這一度讓我們全家都鬆了一口氣,覺得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但命運似乎總喜歡考驗人。2023年的某一天,哥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住院,此後他頻繁進出醫院,腎臟功能逐漸衰退。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醫生明確表示,他需要進行第二次腎臟移植手術。然而,由於第一次移植后,哥哥體內產生了較高的抗體,對外源性腎臟的排異反應會更強烈,這意味著找到匹配的外源腎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按照目前的情況,他已經沒有太多時間等待。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二院)泌尿腎病中心副主任霍文謙教授提出了再次進行親體腎移植的方案。他解釋說,親屬間的血緣關係使得腎臟匹配度更高,不僅不需要長時間等待,還能大幅降低排異反應的風險,後續效果更好。聽到這個建議,也看到之前父親捐腎給哥哥後身體沒有任何影響,我心中燃起了一股強烈的衝動——這一次,我要成為那個拯救哥哥的人!
多年過去,現在我已經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家庭穩定幸福。這麼多年來,我最擔心的就是哥哥的身體,如果我能幫他恢復健康,無論做什麼我都願意。我把想法告訴了丈夫,他起初有些擔憂,但在查閱大量資料后瞭解到,捐贈一個腎臟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他也被我的堅持和我們兄妹間的情誼所打動,最終全力支援我的決定。他還主動說服父母,讓他們理解並接受我的選擇。
懷著堅定的決心,我來到重醫附二院,開始了一系列嚴格的檢查。結果顯示,我和哥哥的配型結果非常理想!經過醫生團隊的詳細評估,確認我可以捐腎給哥哥。接下來的一個月里,通過層層倫理審查,醫生終於通知我們,手術定在2025年3月13日。
手術前夕,我內心雖然有一點緊張,但更多的是對醫護人員的信任與感激。他們耐心地向我和家人講解親體腎移植的原理、過程以及可能的影響,消除了我們的所有疑慮。特別讓我感動的是,手術前一天晚上,丈夫因為沒買到高鐵票只能開車趕來,到醫院時已是深夜11點,但醫生依然在等他,並細緻地解答了他的每一個問題,使我們對手術充滿信心。
“哥哥,家人永遠是你最堅實的後盾,以後我們會更加愛你,希望你加油,我們一起迎接手術順利的好消息。”3月13日上午10點半,我進入手術室,直到下午5點才結束。整個過程比我想像中要輕鬆,術后也沒有特別不適,第二天便可以下床活動了。
與此同時,哥哥的手術也非常成功。當他從手術室回到病房時,尿液已經開始順利排出,新植入的腎臟甚至在當天就開始正常工作!霍文謙教授欣慰地告訴我們,這次移植異常順利,通常情況下,移植后的腎臟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完全發揮作用,而這次妹妹捐給哥哥的腎臟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排異反應,肌酐水準迅速下降。這正是親體腎移植的最大優勢所在。
如今,我們已經康複出院,看著哥哥一點點恢復活力,我的心裡充滿了滿足與喜悅。回想起這段經歷,我深深感受到親情的力量。16年前,父親用他的愛延續了哥哥的生命;16年後,我接過這份責任,用自己的行動守護住了哥哥的未來。或許,這就是一家人之間無需言語的默契吧。
據霍文謙教授介紹,親體腎移植對醫療團隊的要求極高,因為它涉及取腎和移植兩個手術,關乎兩位親人的安全。為了確保“零失誤”,重醫附二院自2021年開展親體腎移植工作以來,已成功完成146例,腎臟移植手術的數量和質量連續三年穩居全市前列。這一切,離不開他們的專業與敬業。
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親體腎移植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人性化的關懷。它縮短了等待時間,提高了成功率,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而對於我而言,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哥哥多年來的關愛,守護我們這個大家庭,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資訊)
口述/汪汪(化名)
(整理/視頻牟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