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本報訊 (記者徐書影)昨日早上6點,如東長沙鎮濱海村“文蛤牧場”迎來浩浩蕩蕩的趕海大軍,200多名文蛤採捕工背著網兜、扛著刨子,分散到不同點位上,開始專心埋頭“刨沙”。
左手搭著刨子,右手拿著鉤子,一邊用刨子劃過灘塗,一邊用鉤子不斷翻沙。“刨子拉過,沙土裂開來,鉤子一挑,文蛤就落袋了。”北坎村村民於金秀放慢動作,現場給記者演示了一把起捕動作。據她介紹,在灘塗上作業,作息時間都是根據潮汐時間定的,掙的是個辛苦錢。“這一套裝備隨著起捕文蛤越多就越重,穿個大半天,回去也是腰酸背痛的。”當天,於金秀一直忙到中午饭点才上岸,起捕到的百十斤文蛤,在簡單清洗后,將拉到附近的市場出售。
“採捕時間較往年提前一個月,現在市面上貨少,希望能把價格抬一抬。”濱海村兩委委員季磊說,該村14萬畝灘塗中,文蛤養殖面積達7萬畝,此次搶“鮮”起捕的是灘涂二場,預計當日總產量在20噸,主要供應本地及周邊市場。
文蛤,是一種生長在淺海細沙和泥沙灘中的小海鮮,它肉質鮮美,素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 (下轉A2版)
(上接A1版)作為如東最具特色的一道美食,它不僅豐富了市民們的餐桌,也“鮮美”了當地漁民的生活。陸河村村民陳自軍是文蛤採捕“大軍”中的一員,從木匠轉行採文蛤已有30多年,每年都是“第一網”參與者。“早上5點多就趕過來了,今年比往年早,三四個小時預計能採個百十來斤。”陳自軍說,這兩天氣溫還是偏低,文蛤“藏”得還比較深,第一天採捕,大家的產量普遍不高。“等溫度再上來點,一天兩三百斤不在話下。”
除了埋頭“掘金”的採捕工,場上還有像季從明這樣的“搬運工”,春日暖陽下,他駕駛著改裝的小板車,來回穿梭於採捕工人間,將一袋袋清洗乾淨的文蛤搬上小車。“我們五六個人一組,其他人負責起捕,我負責搬運,別看這車小,運個五六百斤不成問題。”季從明笑著說,有了小車助力,原本從堤岸到文蛤場一個多小時的腳程,現在只需要20分鐘便能搞定,大大減輕了人工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瞭解,隨著天氣逐步回暖,文蛤將越爬越淺,大批量起捕期將從4月中旬持續到10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