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被拐14年的孫卓直播帶貨,不必談什麼錯付
更新于:2025-03-26 01:33:55

蔣璟璟

近日,被拐14年後回家的孫卓首次在其個人賬號開啟帶貨直播,總觀看人次達到292萬,銷量破百萬。孫海洋和彭四英夫婦也來到兒子的直播間助陣。據媒體報導,彭四英表示,讓孫卓直播帶貨,主要是想讓他提升口才。有網友失望地表示,尋親也成了走紅賽道,果然“流量的盡頭是帶貨”。還有網友質疑,利用同情心來進行商業變現,是在消費公眾的善意。當然,也有網友對此表達了理解與支援。(極目新聞)

直播帶貨,創造性地解決了“流量快速變現”的問題。這一機制,對於“一夜爆紅”的素人來說,非常之好用。就此,“流量的盡頭是帶貨”,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應該是“流量變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帶貨”。

傳統電商網店,整個的開店申請、UI設計、貨源選品、售後服務等等體系的搭建,都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而直播電商的新玩法,體系的建設都是前置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萬事俱備,只待主播”——這一回,孫卓成了那個“主播”,也並不奇怪。

被拐14年的孫卓直播帶貨,若說這是“利用同情心變現”“消費公眾善意”,實則也不無道理。但終究,類似的見解,充斥著濃烈的道德評判色彩,是高度主觀化乃是略帶情緒化的。孫卓直播帶貨,你情我願、買賣自由,這裡面並不涉及“悲情行銷”的成分。誠然,公眾是因為“被拐”“尋親”而知道和關注孫卓,然而他們在最近的直播間里“下單購物”,卻未必就是因為“同情”“憐悯”“支援”等情感因素,這是有必要釐清的。

所謂“同情”等情感,原本就是無私的、單向度的,這意味著,不能要求對方一定要給予符合預期的回應、去做滿足期待的事情。換而言之,道德善意並不對應著“道德契約”“道德約束”。

明乎此,再來看孫卓直播帶貨,也許就能釋懷了。但凡合法合規,無論是孫卓還是其他的誰,都是有權開直播帶貨的。至於說,觀眾是不是買帳,貨品是不是值得買,這完全是兩回事。當下,一個微妙的情況就在於,很多人將“情緒價值”與“商品價值”,“道德熱情”與“消費理性”混為一談。

孫卓直播帶貨就在那裡,買不買全憑網友自己。既不需要“應援式下單”,也不需要有被辜負、被背叛的失落之感。直播電商,終究也是電商,其雖然有“主播+商品”的形式框架,可是其實質價值,還是在於“商品”。

不得不說,確實有不少“熱點事件當事人”深諳撩撥大眾情緒之道,打煽情牌、賺同情分,將公眾的道德資源轉化為了電商資源。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全盤否定,熱點人物當帶貨主播的權利。真正需要警惕的,其實還是“激情下單”和“上頭式購物”。

“流量的盡頭是帶貨”,而趁熱帶貨的人多了,也許大眾就會對此脫敏、不吃這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