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盼良性競爭 汽車行業反內卷勢在必行
更新于:2025-03-26 00:53:49

近年來,“內捲式”競爭現象在多個領域日益凸顯,不僅消耗大量社會資源,還引發社會焦慮。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整治“內捲式”競爭納入重點工作。為回應政府號召,中汽協於3月18日發佈《關於規範企業數據發佈的倡議書》,稱近期關注到部分車企頻繁發佈不能代表市場規律的銷量周榜,數據來源不明,引發輿論誤讀,擾亂行業秩序,加劇了“內捲式”惡性競爭。汽車行業的“內捲式”競爭,實際上是車企在銷量、價格等營銷層面的過度競爭,缺乏真正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化,不利於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汽車行業為何出現“內捲式”競爭

當前,汽車行業正經歷著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的轉型,電動化和智慧化技術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市場日趨飽和,技術創新的難度和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使得車企在技術研發方面面臨巨大壓力。

部分車企缺少資金支援,無法持續在研發上進行投入,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優勢。其產品設計、功能配置等多以模仿為主,導致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嚴重,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為了追求市場份額和短期利潤,這些車企只能通過“價格戰”等手段來爭奪市場,卻忽視了長期的技術研發和技術積累。還有一部分車企因未能及時跟上市場變化,技術儲備不足,產品力難以支撐價格穩定,不得不採取降價手段,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新能源汽車過低的准入門檻導致市場魚龍混雜,形成過度競爭的局面。一些新興車企往往通過鋪天蓋地的品牌宣傳、高薪挖人等策略迅速在市場中嶄露頭角,為了排擠競爭對手甚至不惜採取低價傾銷策略,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環境,也對自身的生存產生威脅。最近幾年,已經接連出現新能源車企因資金鏈斷裂而退市的情況,與汽車行業“內捲式”競爭脫不了干係。

競爭變味 汽車行業“內卷”方向亟待糾偏

汽車行業早期發展階段,競爭主要表現為車企之間在產品、技術、品質、服務等方面的合理競爭。這種競爭促進了車企的創新和發展,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水準。在這個階段,車企通過不斷改進產品品質、提升技術和服務水準來贏得市場份額,競爭是健康、有序的。然而,隨著汽車行業不斷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擴大,競爭日益激烈,部分車企開始採取“價格戰”等低質化競爭手段,導致行業逐漸陷入“內捲式”競爭。

雖然目前來看“內捲式”競爭可以讓消費者以較低成本購買到配置更高和性能更好的汽車產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車企加快產品反覆運算速度。不過,從長遠來看,其弊端已開始逐漸顯現。

首先,過度的競爭使汽車產品價格不斷下降,車企利潤受到嚴重擠壓。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獲利率僅為4.3%,已連續三年低於整體工業獲利率水準。車企利潤下降還會向上游供應商傳導,導致供應商面臨現金流壓力,甚至影響供應商的生存和發展,進而破壞整個產業鏈的穩定性。

其次,車企為應對價格戰和成本壓力,可能會減少在自研核心技術方面的長期投入,轉而去研發或採購成品週期更短的智慧配置等,導致核心技術突破緩慢,影響汽車行業長遠發展。部分車企還通過降低安全標準、延長供應鏈賬期等方式進一步壓低成本,埋下質量隱患。

最後,惡性競爭還將破壞整個汽車行業生態,部分車企涉嫌虛假宣傳,誇大產品功能,肆意拉踩競品,頻繁發佈銷量榜單挑起數據競賽等,混淆視聽,誤導消費者。這些行為不僅會破壞市場秩序,還可能影響整個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此看來,汽車行業的不良競爭已引發一系列問題。現階段的捲銷量、價格等行銷手段等已經偏離了以往合理競爭的軌道,只有回歸品質、服務以及技術的競爭正軌上,才能真正跳出“內卷”的泥潭。

堅持可持續發展 汽車行業走出“內卷”誤區迫在眉睫

汽車行業要走出“內捲式”競爭,需要摒棄短視行為,聚焦產品與技術創新,優化服務品質,加強產業鏈協同,從“零和博弈”轉向“競合共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一方面,車企應擺脫“低價制勝”的誤區,通過提升產品品質、安全性能以及服務水準,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體驗,提升品牌的溢價能力。具體來看,車企需加大在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等領域的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如固態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演算法等,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性能,推出差異化的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時完善售前和售後服務體系,提供個性化的購車方案、快速高效的維修保養服務、便捷的充電設施等,增加消費者的滿意度和粘性。

另一方面,車企應告別流量至上和過度行銷,停止發佈銷量周榜等容易引發消費者誤解的資訊,減少流量直播等行銷噱頭。車企領導通過直播形式與消費者進行直接互動,確實可以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和記憶,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如果直播過於頻繁或過於商業化,可能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和抵觸,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此外,車企在直播中還應恪守營銷底線,杜絕虛假宣傳、誇大宣傳等不誠信行為,不隨意誇大車輛的性能參數、智能駕駛功能等,如實向消費者介紹產品的特點、優勢和不足,讓消費者能夠做出準確的購買決策。與此同時,建議行業協會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自律公約,引導車企遵守誠信原則,對違規車企進行相應的處罰和曝光。

此外,車企應關注長期發展,樹立合作共贏的意識,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維,通過合作實現共同利益的提升。不同車企可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市場拓展等方面開展合作,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如部分車企共同開發智慧駕駛技術平臺,降低研發成本,加快技術推廣應用。車企還可與上下游供應商共同研發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品質,穩定供應鏈體系。

總結:

汽車行業“內捲式”競爭在短期內確實促進了技術普惠和消費升級,但其本質仍是同質化的低效競爭,已引發利潤下滑、創新乏力、生態惡化等系統性風險問題。破局關鍵在於多方協同努力,政府應加強監管力度,通過政策劃定競爭紅線;車企應重視技術創新與差異化服務,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消費者應秉持理性態度,關注產品的品質、性能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面,避免盲目跟風或過度消費。汽車行業唯有構建“競合共生”新生態,才能實現從“內卷”到高質量發展的全面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