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高薪行業,有一半人走了
更新于:2025-03-26 00:31:37

成為一名獵頭,對Jenny來說有些偶然。

 

她是杭州人,大學畢業后先是成為一名HR,負責會議安排和企業宣傳的事務。隨後,她來到了上海生活。2014年,一家民營的獵頭公司找到她,她感覺這個行業蠻新奇,於是決定入行。

 

她碰上的是獵頭行業在國內快速擴張的階段。當時,獵頭行業欣欣向榮,快速流動的工作機會惠及著產業鏈上的從業者。

 

來到2025年,情況變得不一樣了。有數據顯示,去年白領的跳槽指數為3.29,比起前兩年的3.65和3.63,降低了不少。而這背後,則是企業招聘規模的縮減,職場人流動意願大大降低的現實。獵頭行業跟經濟周期有著眾多微妙的關聯,也反映著當下產業變動的邏輯。

 

如今,行業好景不再,獵頭們會怎麼應對?

 

01

有接近一半的人離開

 

專門聚焦獵頭行業的贇諮詢發佈的2024年度行研報告顯示,經歷了2023到2024年,獵企團隊平均人數減少了40%—50%。

 

按照這個數據,已經有接近一半的從業者離開了該行業。

 

有網友調侃道,以前是被工作機會追著跑,現在即使在招聘網站海投也沒人理。而獵頭,則跟求職者一樣感受到了這股寒意。

 

長三角一家獵頭企業合夥人April告訴南風窗,從市場情況來看,他也感受到了“寒冬”。譬如,他們所聯繫的客戶企業,其人事部門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今年不裁員就不錯了。即使客戶有招聘需求,也是先“內部消化”,通過自己的人事部門進行招聘,很少另外留出一筆獵頭費用。

  

此外,從聯繫候選人的情況來看。他也發現,凡是聯繫在職人員的話,成交量都很低,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會選擇留在原來的單位。

 

還有獵頭表示,工作的難度增加了不少,客戶的付款時間從原來的一個月變成現在的三個月,曾經合作過的老客戶,給獵頭的條款也變得嚴苛。

 

作為招聘企業和候選人之間相互聯繫、溝通的中間人,獵頭在行業的黃金期是另一番光景。行情好的時候,他們能通過派發招聘資訊、廣撒網就能獲得業績。

 

2000年後,獵頭行業在中國逐漸成規模地發展,最開始服務的是外企居多。2010年至2020年這十年,可以說是獵頭行業的風口十年,身處其中的人皆有欣欣向榮的體感。

 

如今在Lifestyle(生活方式)領域創業的Jenny向南風窗表示,當時很多外國的消費品品牌進入中國,他們一直開店擴張,鼎盛時期,外企的招聘需求高,人員的流動意願也高。

 

“只要會打電話就能賺錢”,2016年剛入行時,April發現,效率是最重要的。只要電話能撥出去,打10個電話左右,就能找到兩個有意向的候選人,其中一個人可能就能獲得Offer。

 

《請叫我總監》劇照

 

“那時候不講究專業素質有多強,只要不斷打電話,就能通過候選人的資訊差賺錢,從去年開始,行業基本上就變化很大了。”

 

剛入行時,April做的是化工行業的獵頭,他在化工企業干過好幾年,做過工藝工程師和銷售工程師;這個行業的特點是發展相對平穩,也就沒有高峰期和黃金期的概念。

 

2017年,他發現環保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當時國家的環保政策越趨嚴格,帶來人才需求的水漲船高。於是,他也開始涉足環保領域,一年後,他首次實現了回款百萬。在行業內,這是一個獵頭重要的職業標記點。

 

從業至今,April的業務版圖也在不斷擴張,隨後他還涉足醫療大健康的領域。作為獵頭來說,不斷的跨界是生存下去的保證,不過,他直言,“不是想去涉足一個新的行業,今天想,明天就能完成的。像現在火熱的AI行業,我們也曾經跟頭部企業合作過,但發現對人才的需求很高,基本是海歸或者QS排名前20的人,沒有好幾年的人員積累是做不到的。”

 

即使在行業的低迷期,也並非機會全無。

 

02

獵頭,應該是怎麼樣的?

 

不久前,Jenny跟一位同行朋友聊天,對方提及,以前推的簡歷中標率能有八成左右,成功率頗高;現在這個數位下降了一半,只有40%左右。行業需求的縮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也意識到行業的工作模式需要改變。

 

在2024年的招聘市場趨勢調查中,近八成獵頭認為比起往年,去年成單難度大幅增加 / 來源:後浪研究所

 

“以前由於行業處於擴張的狀態,獵頭端是被動地滿足職位的缺口,有人離職了,那就相應地補上去就行”,但現在需求下降後,獵頭不得不走出舒適圈。

 

April舉了一個例子,如果獵頭的工作方式還停留在聯繫HR獲得崗位上,那這家獵頭公司“估計今年就倒閉了。”

 

他認為獵頭應該從原來彌補候選人的資訊差,變為現在彌補客戶的資訊差。具體來說,他們會去聯繫某家公司的創始人,瞭解公司的情況,給他們提供發展形勢的建議;而且,他們也會跟投資人接觸,畢竟投資人最瞭解某個細分賽道的情況,能跟進行業里的動態。

 

對於獵頭來說,新的工作模式是“觸覺到市面上哪家企業即將要招聘了,而不是等他們把招聘需求鋪出來,那時候已經遲了。”

 

2023年,64%的獵頭成單量減少 / 來源:後浪研究所

 

“那些離開的獵頭,其實也是不適應這種新的工作方式。”April直言,“去年我給一家體量不是很大的公司招人,現在23名員工里,有17人是我招來的。其實一旦我能給這個客戶成了五個、六個候選人,其他獵頭已經不對我構成競爭了。”

 

獵頭行業的競爭激烈又明碼標價,因此淘汰率也很高。

 

Jenny曾經在一家荷蘭的外企待了好幾年,負責的是消費品相關的業務。她發現,大公司什麼行業都做,反而專注度沒那麼高,因為業績壓力很大,獵頭顧問的流動率也變高。

 

這個行業也曾經讓她不舒服,“會被各種形式主義的KPI追殺,也會給人一種‘只要業績但不求專業度和口碑’的工作氛圍,這個行業完全是結果導向的,你會覺得,不想當一名銷售。”

 

《凡人歌》劇照

 

獵頭的薪資組成方式是底薪+提成,在不少企業里,獵頭的工作痕跡是完全被量化的。譬如,你的底薪拿著一萬塊,那麼就先需要給公司掙夠三萬塊,多出來的部分才會以提成的方式返還。

 

而且,獵頭的晉陞機制不像傳統的崗位那麼穩定,提成意味著不確定性。Jenny最終跨過了迷茫,是因為她認為團隊負責人和她志同道合,有留下來的動力。而那些離開的獵頭,有些會轉向甲方,成為一名晉陞路徑穩定、回報也相對穩定的人力員工。

 

獵頭這份職業最早起源於美國,來源於美國在二戰時組建的一個諜報小組。二戰後,伴隨全球化高級人力資源服務需求量的猛增,獵頭公司開始迅猛發展、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如今,世界上60%的獵頭產業份額都來自美國。

 

獵頭行業的發展程度,跟社會的經濟結構有很大關係。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中科技移民佔到了40%的比例,其國家工業體系很依賴智力勞動者的流動,所以獵頭的需求量也很大。真正的獵頭所推動的往往是中、高端人才的流動,所以,這也是如今獵頭行業大浪淘沙的表現之一。

 

Jenny提到了一個數據,她說目前國內一家行業年營業額達到數億的獵頭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不過在3%左右,所以,距離真正的巨頭出現還有市場的空間。

 

03

跟人打交道的行業

 

透過影視劇的襯托,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獵頭是一個頗為神秘的職業,他們追趕候選人似乎是在追尋獵物,外界也給這一行業披上了高薪、神話等等的色彩。

 

其實,看似他們流轉在不同的行業間,跟各項業務打交道,實際上,他們還是在跟人打交道。不少採訪物件都提及,獵頭是一個和人性高度相關的行業。

 

Jenny是一個外向的e人,她很熱愛跟別人溝通和交流,對她來說,跟別人聊天是能把自己逐漸打開的過程。而她的性格也説明她做獵頭時找到縫隙里的機會。

 

《無所畏懼》劇照

 

她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在外企任職時,她負責的是供應鏈板塊,當時團隊希望BD(商務拓展)一家行業內排名世界500強的時尚集團。

 

最開始接進來的是電商崗位,但是負責電商的同事沒做出來,就放棄了這項工作;她則繼續做著尋訪和搜索的工作。一開始,Jenny的領導很支援她的工作,但由於屢屢找尋不到合適的人,他也放棄了,甚至認為她沒必要再在這個客戶身上浪費時間。

 

在孤軍奮戰了三個月後,她終於推選到一位比較合適條件的香港人到職位上,如今,這位候選人還在職。而且,後面該亞太區團隊里有三個人都是她招進去的。這家公司再有供應鏈相關的職位,都會給到她一、兩周的獨家權。

 

此後,客戶還釋放出一位中國區總監的職位,本來意向的人選其實已經接到了offer,但是他認為,Jenny沒有像上一個獵頭那樣,聽說他找到工作后,直接就把電話掛了。他給Jenny推薦了另一位朋友,他們有相似的背景,最後,後者成功入職。

 

業績可以量化,但人的性格難以量化。對Jenny來說,這些轉機讓她意識到獵頭工作的細緻性和溫度有多重要。

 

《向風而行》劇照

 

其實,只要沒到候選人完成所有入職條件的那一天,事情都會有變數。

 

April曾經遇到一位候選人,他在接到新offer后順利入職新公司,但在入職半天以後,卻突然失聯了。這位新入職的經理沒有繼續上班,電話也怎樣都無法接通。

 

最終,HR找到了April,讓他幫忙聯繫,想了很久,他編輯了一條短信發過去,大概內容是:如果你現在還安全,那就回我微信,如果遇到了特殊情況,就不用回,我直接報警。

 

這位失聯的經理回了他的微信,其實,他並沒有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只是感覺這家公司不適合他,以突然的“失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後,April的處理方式是,“直接pass掉這位候選人,跟客戶說聲抱歉,儘快補人。”

 

《黑狗》劇照

 

在獵頭的工作裡,突發情況經常出現,有的企業發了offer後選擇撤回,也有候選人機會很多,在準備入職前突然決定“不去了”。

 

“這個人變卦就是變卦了,沒有為什麼。”但是,有經驗的獵頭會提前給自己和對方留下預判量,在跟候選人溝通時,April會提前告知這個機會有哪些“坑”,“比如公司哪個產品沒做出來,你要去的是解決這問題,如果能解決再去應聘,否則別去,我希望越客觀越好,畢竟你知道雷遲早都是會爆的。”

 

在這個行業寒冬期里,經驗不同的獵頭都在用各自的閱歷應對挑戰,至於這輪行業洗牌週期是多久,沒人說得上來。

 

Jenny則說,不管行業如何,工作都得繼續:“確實是寒冬,那寒冬怎麼辦?大家都冬眠嗎?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有問題了,那就去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