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路資訊、網路社群對老年人“圍獵”洗腦、借機斂財。有的商家誇大宣傳誘騙老年人投資,利用熟人身份誘導老年人出遊、榨取利潤,或是超出經營範圍兜售保健產品,鑽管理漏洞,藏安全隱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隨著網路和智能手機在老年群體普及,商業“坑老”出現新變種。《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對投資、養生、旅遊的需求,通過網路資訊、網路社群“圍獵”洗腦、借機斂財。有的商家誇大宣傳誘騙老年人投資,利用熟人身份誘導老年人出遊、榨取利潤,或是超出經營範圍兜售保健產品,鑽管理漏洞,藏安全隱患。受訪者建議,形成政府、行業、家庭防範“坑老”合力,排查整治涉詐問題,説明老年人識詐防騙。
利用網路編織“坑老連環套”
當前,一些不法分子編織的“投資返現”、“權威”背書、熟人拉攏“坑老連環套”在網路助力下更具欺騙性和傳播效能,讓一些老年人防不勝防。
真字畫、假價值的“坑老”投資。畫家和書法家資訊上網能查到,字畫怎麼就一文不值?——被騙上百萬元后,一些老人仍想不通自己為何被騙。近期,瀋陽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會同沈河分局成立專案組,偵破一起以售賣書畫作品、紀念幣等方式對老年人實施詐騙的案件,一舉抓獲30餘人的犯罪團夥。
“不法分子以話術包裝不具增值和收藏價值的字畫,謊稱‘藏品’可拍賣升值或保底回收,騙取所謂的‘鑒定費’‘專家費’‘保管費’。”沈河分局刑警大隊中隊長喻正英說,此前這類案件中,字畫多是偽造的,如今,不法分子低價購入一些網上查得到信息的書畫家作品,轉手推銷給老年人,“套路更深”。
真社群、沒保障的“坑老”旅遊。記者採訪發現,有的社區商店店主、舞蹈隊領隊等在老年群體中有一定號召力的人,通過建立微信群組織“坑老”旅遊團。他們先是推銷旅遊資源,再拉攏老年人到景點購物賺取“好處費”。
“這些社群團主不具備組織旅行團的資質,卻掌握大量老年客戶資訊。”一位大型旅遊公司管理人員說,“一些旅行社的旅遊資源賣不掉會虧本,就賣給了這些人群。”知情人士透露,社群團主的利潤空間遠超旅行社。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參加微信組團游的老年人往往沒有簽署正式的旅遊合同,甚至未購買旅遊保險,面臨“強迫購物”等風險,人身和經濟安全都難得到保障。
真儀器、假功效的“坑老”保健。近年來,多地媒體、監管部門揭露“包治百病”的高電位治療儀騙局,但這類騙局仍屢有發生。2025年1月,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家名為“康健之道”的體驗館,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內坐滿了體驗免費電療的老年人。
一位醫療器械商家告訴記者,高電位治療儀等設備進貨價一般在千元甚至百元以下,標價卻在2萬至3萬元,商家有時會假裝推出“活動價”促銷,最終售價在8000元至2萬元之間,純利潤超過300%。記者發現,上述“康健之道”體驗館售賣的高電位治療儀屬於醫療器械,然而該店並無醫療器械經營資質,營業執照限定的經營範圍為食品。
另據瞭解,盲目使用高電位治療儀的安全隱患突出,比如,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嚴禁使用,一些老年人使用后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注意防範 曹一圖/本刊
“擦邊”操作 監管困難
近年來,依託網路的“坑老”陷阱傳播管道向社交軟體、直播授課等遷移,傳銷產品由實體商品向虛擬商品轉變,模式更複雜,監管難度更大。
瀋陽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刑偵二大隊副隊長劉志峰說,老年人對互聯網的認識存在盲區,不法分子以資訊差構築“資訊繭房”。“字畫類詐騙案件中,一些老年人只會上網搜索畫家,但不懂收藏品的實際價值;一些推廣APP(應用程式)類案件中,不法分子以晦澀的概念做掩飾,強調高獲利,誘導老年人投資。”
“坑老”商家鑽監管漏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些“坑老”保健產品銷售門店被查處后,轉移到其他城市,用同樣的手法繼續行騙。比如,2016年就在多個城市出現的瑞齊寧白壽體驗會館,被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認定虛假宣傳勒令整改,後流竄到其他城市更名為“康健之道”體驗館。
記者發現,這類門店以免費體驗為由,雖未公開售賣保健產品,但工作人員與老人交流中不時透露“想買隨時聯繫我”的資訊,通過“擦邊”行為鑽管理漏洞,較難定責。
商品與情緒價值捆綁,讓老年人“難以抵擋”。記者暗訪發現,上述體驗館工作人員打出“打車送老人回家”“説明買葯”等情感牌,讓一些老人花費數十萬元也在所不惜。
組織老年人旅遊的社群團主同樣將情感與消費綁定,不僅更易誘導老年人消費,也讓監管和維權更加困難。“不統一收取費用,只是‘貼心’組織出遊、從中抽成,較難被判定是違法行為。”一位從事旅遊業20餘年的知情人稱。
共築安全防線
瀋陽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副局長王鐵軍建議,應形成合力,全鏈條防範“坑老”騙局。金融機構加強識別老年人異常轉帳,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生產和經營企業加強巡查,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APP和短視頻平臺服務內容的審查監管。建立多部門聯動的聯絡、會商機制。
“建立刑偵牽頭,經偵、食葯偵分工協作,屬地落地核查的線索核查體系,集中開展各類涉詐問題隱患排查整治。”王鐵軍說,相關職能部門、老年人家屬也應加強宣傳,説明老年人識詐防騙。
受訪者建議,子女等家屬可更多陪伴、聯絡老人,鼓勵老人進行簡單學習、開展有益社交等,增強老人面對“坑老”騙局的心理和情感防線。
針對“坑老”保健產品,專家建議,一是從源頭加強對產品生產廠商的監督管理。二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定期巡查經營單位的資質、是否超範圍經營等。三是推動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同步查封,做好相關處罰資訊公示,堵住“坑老”保健產品更換公司名稱、地點繼續行騙漏洞。
針對“坑老”旅行團,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要增強安全出遊宣傳,讓老年人認識到社群組團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旅行社行業組織應加強行業自律,杜絕無證組織代理旅行社業務,淨化行業環境。
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遊與酒店管理系副教授李飛建議,加強同業監督,建立國家層級的旅遊信用聯盟,對旅行團的組織和經營主體進行評價、監督。“聯盟的承載形式可以是一個小程式,旅遊市場經營主體等註冊用戶可實名掃碼,在平台上傳發現的違規經營證據,實現層層追溯,督促旅遊市場經營主體規範服務。” (採寫記者:孫仁斌 於也童 劉藝淳 李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