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中國長江下游支流。古稱“清水”、“泠水”或“涇溪”、“涇水”。唐及北宋時稱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寧國府志》記載:“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清弋水。
青弋江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黃山主峰北麓。青弋江主源稱清溪,發源於黟縣黃山山脈方家嶺北麓,自南向北流經黟縣洪星鄉、美溪鄉,在犁壁拱出縣境。
在石台縣,清溪河入縣境后經七都鎮,與漳溪、旋溪匯合為舒溪河,至小溪納毛坦河折東流出縣境。在黃山區,流經清溪鄉俞家至周家坦匯合王村河注入太平湖。
在涇縣,舒溪、麻溪合流后稱青弋江,自西南向東北斜貫縣境,流經11個鄉鎮後於馬頭村北出境。
此後,青弋江流經宣城市宣州區西部、南陵縣東部、蕪湖縣,在蕪湖市區經清水河與水陽江連通后,折向西沿市區南境,至市區關門洲注入長江。
青弋江屬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隨降雨量變化而變化。西河鎮站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5日出現歷史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12月12日出現歷史最低水位6.92米。
青弋江上游從源頭到涇縣縣城,穿行於黃山山脈和九華山山脈之間,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勢陡峭,河谷深切,河道狹窄。
水流湍急,落差較大,多瀑布、深潭。因山區降水豐富,支流眾多,匯水量大,河水清澈,含沙量小。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是多種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生態環境原始而優美。
中游從涇縣到南陵西河鎮,地勢漸趨平緩,河谷逐漸開闊,兩岸多為丘陵地帶。水流速度減緩,河道變寬,河寬80米-130米,水深較淺,枯水季節沙灘外露。
由於地勢較為平坦,水流的侵蝕作用減弱,沉積作用開始增強,河床上有大量的沙卵石堆積。中游地區的生態環境較為多樣,既有丘陵地區的森林植被,也有河谷地帶的濕地和農田。
下游從西河鎮到入江口,流經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河道蜿蜒曲折,多汊河、沙洲。水流平穩,流速緩慢,河道寬闊,水深較淺,河網交織,形成了典型的平原河網地貌。
受長江潮汐的影響,下游河段的水位會有一定的漲落變化。下游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農業和工業活動較為頻繁。除了自然的濕地生態系統外,還有大量的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魚塘等。
據《安徽省志》記載,青弋江有大小支流30余條,流域面積8178平方千米。而《蕪湖市志(1999年版)》《蕪湖縣誌》《南陵縣誌》則記載,青弋江全長291公里,有大小支流23條,流域面積4340平方公里。
青弋江沿途主要支流有淺川、徽水、琴溪河、孤峰河、寒亭河、婆溪河、秧溪河等。
- 麻川河:發源於黃山區湯口鎮,流經黃山區、涇縣,在涇縣琴溪鎮注入青弋江,全長約79千米。其上游山高林密,河水清澈,下游地勢較為平坦,水流平緩。
- 徽水:發源於績溪縣,流經旌德縣,於浙溪進入涇縣,在黃村附近注入青弋江,全長94千米,流域面積1064平方千米,是青弋江最大的支流。
- 琴溪河:發源於涇縣北部的幕山,在琴溪鎮與麻川河交匯后注入青弋江,全長約30千米。琴溪兩岸風光秀麗,有琴高山等景點。
- 孤峰河:發源於涇縣東南部的晏公堂,流經孤峰等地,在丁家橋鎮附近注入青弋江,全長約25千米。
- 寒亭河:發源於宣州區的麻姑山,流經寒亭鎮等地,在蕪湖縣注入青弋江,全長約35千米。
- 裘公河:發源於宣州區養賢鄉,流經裘公鎮等地,在蕪湖縣注入青弋江,是青弋江下游的重要支流,全長約20千米。
- 黃滸河:發源於南陵縣南部的工山,流經南陵縣、繁昌縣,在繁昌縣黃滸鎮注入青弋江,全長約40千米。
青弋江現有161公里航道,除部分河段因特殊原因暫不通航或只能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段可通行200噸以內的木船和駁船,年運量約50萬噸,主要碼頭有蕪湖縣城灣沚和蕪湖市。
青弋江幹流落差達410米,包括支流在內,全河水力資源約有22萬千瓦。已建成陳村、紀村等水利工程,陳村水利樞紐水電站總裝機1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億千瓦時,下游的紀村水電站裝機3.4萬千瓦,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電力資源。
陳村水利樞紐可蓄水20億立方米,灌溉農田70萬畝,與紀村水電站聯合運用,總灌溉面積可達146萬畝,為沿線農田灌溉提供了保障,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青弋江為沿江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歷史上,蕪湖青弋江沿岸商貿繁華、水運發達,是江淮、皖南地區鹽糧、木材等物資集散地,宋代蕪湖成為全國冶鍊業中心,如今,沿線城市依託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水資源,發展了多種工業產業。
青弋江沿線景色優美,水質優良,依託良好的水環境,沿線建成生態型景區,各類民宿迅速發展,涇縣段沿線村鎮依託此吃上了旅遊飯、民宿飯,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