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愛麵食,我也不例外,尤其是烙餅,早餐搭配一碗熱粥,或者午餐夾著炒菜吃,都特別香。可之前我烙的餅,剛出鍋時還行,放涼了就變得硬邦邦,口感差了很多。
後來我專門請教了,一位面點師朋友,他傳授了我一個關鍵技巧,照著做,烙出來的餅放涼了依舊鬆軟好吃,今天就把這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要想烙餅不硬,關鍵在於和麵。面點師告訴我,麵粉和水的比例很重要,一般來說,面粉和水的比例,保持在2:1左右比較合適,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得根據麵粉的吸水性,適當調整。
比如我用的普通中筋麵粉,100克麵粉大概搭配50毫升的水。水溫也有講究,用溫水和麵最佳。
水溫大概在30 - 40攝氏度,這個溫度既能讓麵團更好地吸收水分,又不會破壞麵粉中的營養成分,還能促進酵母的活性,讓麵團發酵得更充分。
除了水和麵粉的比例、水溫,還有一個關鍵的小竅門,就是在和面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食用油。
每100克麵粉中,加入5 - 10毫升的食用油,就可以了。別小看這一點油,作用可大著呢!
它能在麵團內部,形成一層薄薄的油膜,阻止麵團中的水分蒸發,這樣烙出來的餅,放涼了也不會太硬。
而且,加了油的麵團延展性更好,在擀餅的時候,更容易擀得又大又薄,還不容易回縮。
接下來就是正式的和面步驟。先把麵粉倒入一個大盆裡,中間挖個小坑,緩緩倒入溫水,同時用筷子攪拌麵粉,把麵粉攪成絮狀。
接著,加入準備好的食用油,下手把面絮揉成一個光滑的麵團。剛開始揉的時候,麵團可能會有點粗糙,不太好揉,別著急,多揉一會兒,麵團就會變得光滑細膩。
揉好的麵團蓋上保鮮膜,放在溫暖的地方,醒發30 - 40分鐘,讓麵團充分發酵。
醒發好的麵團,體積會明顯變大,內部呈現出蜂窩狀。這時候,把麵團取出來,放在案板上,揉一揉排出裡面的空氣,然後分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
把每個小劑子,擀成圓形的薄餅,盡量擀得均勻一些,厚度大概在3 - 5毫米左右。
餅坯擀好后,就可以開始烙餅了。平底鍋燒熱,不用放油,直接把餅坯放入鍋中。
用中小火烙餅,這樣可以讓餅受熱均勻,避免表面焦糊而內部還沒熟透。
烙至餅的表面,出現一些小氣泡,翻面再烙另一面。兩面都烙至金黃,一張香噴噴的烙餅,就大功告成啦!
用這個方法烙出來的餅,外皮酥脆,內里柔軟,即使放涼了也不會變硬。
學會了這個小技巧,以後在家就能輕鬆做出美味的烙餅啦!無論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烙餅都是百搭又美味的選擇,大家趕緊動手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