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英國數據科學專家約翰·博恩-默多克發佈的一項研究表明,從2012年開始,在國際基準測試(PISA)中,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主要學科中的成績持續下降。經合組織(OECD)發佈的更多數據顯示,智力表現下降不僅出現在青少年身上,多個國家的成人也在測試中表現出同樣的下降趨勢。
資料圖片
35%的美國人稱運用簡單數學推理存在困難
根據牛津詞典的定義,智商的含義是“理解事物的能力”,而約翰·博恩-默多克將智力拆分為兩大基本能力類型:語言理解和數學推理。如今在高收入發達經濟體中,各年齡段的人們在這兩項能力中都出現大幅下降。
在OECD每年發佈的學習能力問卷中,總共有25%的人彙報自己難以通過簡單的運算判斷一段聲明的對錯,同樣有類似比例的人彙報自己難以將一篇文章前後兩段資訊聯繫在一起。在美國,情況則更為嚴重,高達35%的人群自述在簡單數學推理中存在困難。
此外,一項持續幾十年的“未來監測問卷”每年都會詢問當年滿18歲的青年是否在集中注意力、推理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感受到困難。在上世紀90年代和00年代,“困難人群”的比例一直穩定在15%以下,但在10年代中期之後,這一比例迅速上漲,目前接近25%。
約翰·博恩-默多克表示,在短短幾十年間,人類大腦的構造不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合理的解釋是人類對於自身大腦潛能的開發程度降低了。他還認為,儘管很多人將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列為人類平均智商下降的“罪魁禍首”,但這樣的歸因仍然比較片面。
被動接受資訊可能讓大腦發育遲緩
約翰·博恩-默多克稱,在10早年,人們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比今天更加積極主動,因而能夠刺激大腦成長,而被動地接受資訊則可能讓大腦發育遲緩。
如今的網路已經從有限的網頁轉向了無限滾動、不斷更新的內容流,並且持續不斷地通知轟炸。人們不再花大量時間主動瀏覽網路,並與認識的人互動,而是被動地接受資訊洪流。一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有耐心閱讀長文並進行推理判斷的人大比例減少,更多人喜歡很短小、直接預設結論的資訊。主動搜索優質信息的行為可能有利於大腦成長,但被動等待演算法“投喂”則不利於大腦成長。
約翰·博恩-默多克指出,在“後文本時代”,人們更加沉浸於視頻這種視覺媒體,人腦的注意力也從書本轉向了電子螢幕。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評估中心長期的問卷結果,在1980年,約有36%的美國人幾乎每天讀書,只有16%的美國人“幾乎不看書”。到了2024年,“幾乎不看書”的美國人佔比接近50%,幾乎每天讀書的比例萎縮到14%。
約翰·博恩-默多克認為,從文字到視頻的轉變影響的不僅僅是閱讀能力本身,大腦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和思考推理的深度都被短視頻極大限制了。不過,他表示,人類的未來並不悲觀絕望,大腦總有能力重新恢復生長,“鍛煉”出新的思考能力。
紅星新聞記者 鄭直
編輯 張莉 責編 馮玲玲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