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價格戰,長城汽車2024年利潤暴漲80.73%
更新于:2025-04-04 13:00:16

文/萬燕波

2024年,長城汽車交出了一份反常識的財報,營收突破2021.95億元,同比增長16.73%;淨利潤126.92億元,同比暴漲80.73%。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新能源車型銷量32.22萬輛,海外銷量45.41萬輛,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些數字背後,並非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一場以用戶為中心的精準戰役。

當許多車企沉迷於“價格戰”時,長城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用單車收入提升2.3萬元、單車凈利潤增長0.46萬元的實績,證明“高價值”才是可持續增長的密碼。這種邏輯看似反直覺,實則直擊本質:消費者並非一味追求低價,而是願意為品質、技術和服務買單。

1、技術普惠

全新智慧四驅電混技術Hi4的橫空出世,撕掉了四驅技術的貴族標籤。這項將四驅能耗降至兩驅水準的技術革命,在財報中具象為新能源車型25.65%的銷量增長。當第二代Hi4電四驅完成28項優化,通過Hi4-Z架構(泛越野)和Hi4-T架構(強越野),覆蓋從城市SUV到專業越野的全場景需求,技術普惠正在重構市場遊戲規則。

在智能化領域,長城汽車從未掩飾其野心。2024年,Coffee Pilot Ultra智駕系統實現“無高精地圖全場景覆蓋”,魏牌藍山的使用者智駕使用率高達96%,用端到端智駕大模型SEE、九州超算中心等底層技術,將高階智能駕駛從“高端專屬”變為“全民共用”。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AI平權”理念。當行業仍在爭論“激光雷達與純視覺路線孰優孰劣”時,長城已通過超900萬公里實車測試和5000萬公里模擬數據,讓純視覺AI智駕系統Coffee Pilot Plus“看得清、算得快、執行穩”。這種技術路徑的選擇,不僅是成本的考量,更是對使用者需求的洞察——真正的智慧,應該無需依賴昂貴硬體,而是通過演算法與數據的反覆運算,讓每一輛車“越開越聰明”。

2、從“小眾狂歡”到“大眾信仰”

“中國每賣出兩輛越野車,就有一輛來自長城。”這句話背後,是長城對越野市場的絕對統治力。從坦克300打破“硬派越野=高門檻”的認知,到Hi4-T混動架構實現“要勁有勁,要電有電”,長城用技術重新定義了越野的邊界。

但更深遠的意義在於,長城讓越野從“極限運動”變為“生活方式”。坦克700 Hi4-T在哈薩克上市,山海炮登陸澳洲、南非,這些動作不僅是市場擴張,更是文化輸出。當海外用戶通過長城產品體驗中國越野的魅力時,這家企業已然成為“中國製造”的全球代言人。

越野是長城的基因,更是其打破市場壁壘的利刃。從產品到文化,長城正在書寫新的全球規則。

3、從“出海”到“入心”

在泰國羅勇工廠的焊裝車間,每 90 秒就有一辆哈弗 H6 下線;在巴西伊拉塞馬波利斯,長城汽車首個海外全工藝工廠即將投產。這種 "研產供銷服" 全鏈條的出海模式,使其在海外市場構建起難以複製的競爭壁壘。

海外營收802.59億元(佔比39.7%),45.41萬輛海外銷量、超1400家海外管道、190萬全球使用者——長城的全球化戰略已進入“生態出海”階段。與早期“低價換市場”的策略不同,長城選擇用高價值車型叩開國際市場:魏牌高山登陸歐洲,坦克500斬獲澳洲ANCAP五星安全評級,歐拉好貓成為泰國首款當地語系化量產純電車型。

這種“高價值出海”的背後,是對全球使用者需求的尊重。在澳大利亞,2.4T長城炮精準匹配當地農礦運輸場景;在東南亞,山海炮HEV以低油耗贏得“最佳混合動力皮卡”獎項。長城用“本土化研發+全球供應鏈”的模式證明: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簡單複製產品,而是融入當地生態。

全球化不是數據的加法,而是品牌價值的乘法。長城的野心,是讓“中國車”成為“世界車”。

4、利潤與責任的“雙螺旋”

淨利潤126.92億元,同比增長80.73%——這份成績單的含金量,不僅在於數位本身,更在於長城如何分配利潤。董事長魏建軍曾說:“造車猶如長跑,關鍵是不盲目跟跑。”這句話在2024年得到驗證:長城將利潤投入研發(2.3萬技術人員)、品質升級(徐水試驗場等設施)、使用者讓利(如二代哈弗梟龍MAX 13.88萬元起預售),形成“利潤增長—技術反覆運算—使用者回饋”的閉環。

這種“長期主義”的本質,是對產業規律的敬畏。當行業陷入“降價保銷量”的焦慮時,長城用“高研發投入、高用戶價值、高品牌溢價”的三角模型,證明瞭一條更可持續的路徑:企業的成功,最終取決於能否與使用者、社會共享價值。

利潤是結果,責任才是初心。長城的“長期主義”,是一場關於信任的馬拉松。

燕波觀察

2024年的長城汽車,用數據、技術和戰略,重新定義了“高質量增長”的內涵。從技術平權到越野破圈,從生態出海到利潤反哺,其每一步都緊扣“用戶價值”這一核心。

在浮躁的車市競爭中,長城選擇做“慢生意”——用品質造車贏得信任,用技術普惠打破壁壘,用全球視野重塑格局。這或許正是中國汽車產業最需要的答案:真正的成功,從不來自內卷,而是源於對使用者、對行業、對未來的敬畏與擔當。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

1%的力量
1%的力量
2025-04-06 16:38:48